近年来,铜仁市万山区将党建作为引领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将党建工作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落地生根,把乡村振兴的美丽蓝图变成新时代农村改革发展的现实图景。
育头雁,锻造乡村振兴“排头兵”。开展村(社区)“两委”换届“回头看”工作,区级组建由县级领导任组长,组织部、民政局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的调研组,乡级组建由班子成员任组长的调研组,围绕换届后村(社区)“两委”班子履职情况逐村开展摸排调研,进村入户充分听取村干部、驻村干部、包村干部和党员群众意见建议,充分研判村“两委”班子作用发挥情况。目前,万山区组建11个区级调研组、90个乡级调研组,完成换届后村“两委”班子履职情况调研。通过线下集中培训与线上新时代大讲堂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及时组织新任村(社区)干部参加能力提升培训班,重点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社会治理以及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对村干部进行教学培训。截至目前,万山区通过选派村干部参加省、市培训和区级集中培训等方式,对全区575名村(社区)干部实现全覆盖培训。在中职学校举办“村干部学历技能提升班”,对村(社区)干部和村级后备力量实施学历、技能双提升。目前,万山区有132名高中以下学历村(社区)干部和村级后备力量正在参加“村干部学历技能提升班”。
兴产业,点燃乡村振兴“主引擎”。整合资源促收。进一步整合农村土地、林地、劳动力、集体经营性资产等资源,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林下经济、乡村旅游等产业。截至目前,围绕产业发展、扶贫小额贴息、培训等项目整合涉农资金9701.2万元,持续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产业带动创收。发挥“九丰农业+”龙头带动作用,通过村党支部牵头新建或培育壮大专业合作社,重点发展符合种植条件、满足市场需要的高质量蔬菜,建成标准化大棚蔬菜基地79个3万余亩,打造十亿级蔬菜产业集群。在发展蔬菜主导产业的基础上,推行“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紧扣“1+N”产业格局,培育形成了万亩竹荪、万亩生态葡萄、万亩香柚、万亩车厘子、万亩油茶、万亩食用菌的产业格局。利益联结增收。立足村情实际,聚焦“产业融合、主体培育、利益联接”关键环节,积极探索“622”“721”“523”等利益分配方式。以敖寨乡为核心,积极创建东莞市东城组团·铜仁市万山区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园区规划建设食用菌产业示范基地1200亩,配套建设食用菌精深加工基地1个,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村集体经济+农户”“村合作社+小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按照“622”的利益分配方式,实现村集体经济及农户“双增收”。
善治理,擘画乡村振兴“新画卷”。依托行政村合理划分综合网格,深入推进党组织引领下的“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和“党小组+网格+十联户”基层治理铁三角机制,探索在地域相邻、资源互补的行政村组建联村党委(党总支),健全“行政村党支部(党总支、党委)—网格(村民小组)党小组(党支部)—党员联系户”的村党组织体系。推行好“一微一牌一访一议”工作模式:建好一个联户群众微信群,及时掌握回应群众所需所想所盼;挂好一张明示牌,将联户长信息、联系方式及“十联”工作职责在联户区域公示,亮明身份,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每半月至少到联户群众家中走访一次,做到有事没事常去转转、出现纠纷出面劝劝,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每半年开展一次群众评议,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探索“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探索建立线上线下“群众有需要上平台或到中心点单、党群服务中心派单、网格员接单、群众评单”的服务模式,达到“群众要什么”与“我们有什么”的有效对接。目前,万山区99个村(社区)共优化调整网格555个,配网格员555名,推动基层网格治理全覆盖。
强考核,建好乡村振兴“防护网”。建立考核“三张表”。结合年度工作计划、工作重点、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任务清单和履职要点,制定量化指标,根据共性指标、个性指标、动态指标,建立村(社区)基础评分表、村(社区)综合考评加分表、村(社区)综合考评扣分表“三张表”。既肯定成绩,又指出不足,引导村(社区)班子和村(社区)干部抓重点破难题、补短板锻长板,确保考核对人对事对成绩,避免“大锅饭”“千人一面”。树立考核“方向标”。把村干部分正职、副职、委员三个层次进行考核,按照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考核等次,实行月测评、年考核。建立健全村干部日常监督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日常出勤、带班值班、应急处突等工作制度,在日常管理考核中细化量化奖惩措施。同时,把民主测评法作为目标管理的有效补充,按照上下评、横向互评的原则,分层次对村(社区)干部进行民主测评,把领导把关与群众公认结合起来,真正发挥“民主测评”的作用。用好考核“指挥棒”。充分运用考核结果,将考核结果与待遇挂钩,考核为“基本合格”的,扣除管理考核报酬的50%,考核为“不合格”的,取消管理考核报酬,激励村干部担当作为、履职尽责。(杨松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