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山净水展新姿 黔东门户铜仁美
2021/09/27    来源:文明铜仁公众号     点击:2139   

1632712447707133.jpg

武陵山深处的铜仁,素有“黔东门户”的美誉......梵净天下秀,桃源铜仁美。

1632712477419416.jpg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对铜仁“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战略定位,全力以赴加快推进“一区五地”奋斗目标,以“市级抓龙头品牌、乡镇抓特色亮点、区县抓精品景区”为发展思路,坚持以构建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为引领,全力打造“国际国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与日俱增。

大众旅游时代,在“保存量”的同时,尤需“促增量”“提质量”。基于此,我市紧扣“强产业融合,促旅游提质”,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和要素,不断优化服务供给,全力满足旅游消费需求,努力在提“质”上做文章,文化旅游产业呈现“井喷式”增长。如今,贵州东线之旅已成为多彩贵州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与注脚。

文旅深度融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座城市有了文化,才有灵魂,才有生命力、创造力和竞争力。旅游业有了合理的产业化布局和“多样化”发展,才能延长产业链,实现“一业兴百业旺”。

1632712564653946.jpg

每天清晨,在碧江至江口的智慧马拉松赛道上,跑步爱好者、骑行爱好者迎着第一缕阳光,闻着泥土和花草的芬芳,三五成群地在风景如画的赛道上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铜仁领跑者运动俱乐部创始人杨晓辉告诉记者,铜仁乡村振兴产业带的建成,不但为跑步爱好者带来了福利,也给沿线群众带来旅游“红利”。

这是我市立足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成功实现“体育+旅游”融合的一个缩影。

1632713153262895.jpg

不负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最近几年,我市坚持以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为“龙头”,围绕着“旅游+”,立足铜仁民族特色和山地特色,不断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重点做好“旅游+文化”“旅游+温泉”“旅游+农业”“旅游+体育”等文章,大力发展夜经济、步行街经济、乡村旅游、智慧旅游等,全面提升旅游综合效益,不断增加旅游产品新供给。目前,全市成功打造了生态旅游产品17个、康养旅游产品10个、科普研学产品14个、农旅观光产品13个、文旅融合产品24个、特色街区10个、乡村旅游产品341个。

着力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我市共有旅游市场主体26166家,2家市级龙头旅游企业、10家区县龙头旅游企业、36家民营龙头型旅游企业,成功创建旅行社29家、标准级以上乡村旅游村寨80个、公共体育场馆18个、文化娱乐场所173 家,实现了旅游业态从单一化向多元综合化转变。

着力做响旅游品牌。我市策划举办了梵净山国际天然饮用水博览会、梵净山抹茶大会等高层次宣传推介活动,持续打响铜仁知名度和影响力,铜仁市荣获2020年“中国最美生态康养旅游名城”。坚持以“梵天净土·桃源铜仁”品牌为引领,打造“桃源铜仁·水韵碧江”“千年丹都·朱砂古镇”“绝技苗乡·神奇松桃”“箫笛名都·侗听玉屏”“生态江口·养心天堂”“温泉之城·长寿石阡”“书法之乡·养生印江”“黔中首郡·乌江明珠”“乌江秘境·欢乐德江”“画廊乌江·山歌沿河”等县级旅游品牌,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品牌叠加的格局。

着力构建全域旅游格局。我市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发展理念,依托锦江沿线的资源,打造“山水相依、景田相望、农旅相生、文旅相融”农耕文化旅游带,凸显了农旅融合特色;在一带上规划建设“智慧马拉松赛道”、公开水域赛事和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凸显了体旅融合特色;依托中南门600多年历史,建设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打造“百年精品,千年遗产,万年绿色GDP”;依托梵净山西线打造长征步道,凸显了红色文化引领特色;依托石阡温泉、思南九天温泉、碧江九龙洞温泉,打造特色温泉旅游产品,凸显了生态康养旅游特色。

1632712641971384.jpg

如今,围绕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为“龙头”已形成了“众星拱月”的产业集聚格局,以融合发展推动大提质正为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带来更多利好。

坚持生态优先——奋力实现旅游大提质

2018年7月2日,联合国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梵净山成为我国第53处世界遗产,梵净山从此进入国际视野。同年10月29日,梵净山景区跻身国家5A级旅游景区。

1632712674138537.jpg

2019年11月8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215021”号的小行星,永久命名为“梵净山星”。

碧波荡漾的沅水之上,绿水青山之中,浩瀚苍穹之下……一个梵净山在铜仁,一个梵净山在天上,一个梵净山在人们心中!14亿年的美丽邂逅,地上有座梵净山、天上有颗“梵净山星”,从此,遥相呼应珠联璧合。

1632712700884173.jpg

我市坚持“抓龙头、连金线、带亮点”工作思路,高起点谋划、编制和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铜仁建设全力打造文化旅游胜地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铜仁市梵净山区域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文件,发挥生态优势强旅游,全域规划、融合发展、整体推进、共享共荣,奋力实现旅游大提质,逐步形成了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的新格局。

1632712727680737.jpg

——旅游业态发展更加丰富。初步形成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康体休闲、健康养生等为一体的旅游产业体系,实现了旅游业态从单一化向多元综合化转变。 

——旅游品牌效应显著提升。始终坚持“高端展示、受众对外”,持续打响“梵天净土·桃源铜仁”品牌, “一县一品” “一县一特”旅游品牌效应显著提升。目前,全市5A景区1个,4A景区1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4个。

——旅游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旅游交通布局不断优化提升,实现“县县通高速” , 铜仁凤凰机场直飞北上广深等20余个国内重点城市,沪昆高铁过境铜仁,铜玉城际铁路通车。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交通无缝衔接。推进重点景区提级改造,改扩建旅游厕所510座,建成游客服务中心23个、停车场8300余个。 

——全域旅游格局逐步凸显。连续举办9届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一批重点景区竞相绽放,旅游推介持续加强,全市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万山、江口成功通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验收认定。 

——旅游综合指标持续向好。2021年1月至6月,我市接待国内过夜游客912.72 万人次,国内游客人均花费821.93元,实现旅游总收入234.43亿元。“十三五”期间,全市接待省内外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均保持20%以上增长,旅游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

1632712759346534.jpg

对标“双一流”愿景——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

山是铜仁的根,水是铜仁的魂。我市紧扣省委“一二三四”工作思路,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聚焦建设国际国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双一流”目标精准发力,以旅游产业化推进梵净山文化旅游创新区与黔东工业聚集区、乌江生态经济融合区协同发展。

1632712788950410.jpg

“十四五”时期,我市明确提出将继续以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实施文化兴市工程,以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工作目标,牢牢抓住民族特色和山地特色,以承办2021年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和第十六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契机,推动“旅游+”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深化文旅融合、体旅融合、康旅融合、农旅融合、交旅融合、商旅融合,形成旅游开发新业态、产业发展新动能、优势互补新态势、文旅融合新模式、文旅发展新格局,旅游产品供给、旅游经济总量、旅游品牌创建等实现大突破,推动全市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1632712812256506.jpg

旅游产品供给方面实现新跨越。到2025年,新增1个以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以上国家级文化旅游消费聚集区、1家五星级旅游饭店、1个以上5A级旅游景区、10个以上4A级旅游景区、20个以上3A级旅游景区,全市旅行社总量达30家以上、旅游商品体验店达50家以上。

旅游经济总量上实现新跨越。到2025年,全市过夜游年均增长10%以上,全市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19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11.94%以上,游客人均消费在2019年的基础上翻一番提升至1863.88元以上。

1632712866994212.jpg

而今,“梵天净土·桃源铜仁”已成为贵州旅游版图中重要增长极,黔湘渝鄂大武陵旅游圈中的一颗闪耀之星,她正以热情、开放、包容的姿态诚邀四海宾朋相约桃源铜仁,感悟梵天净土特有的旅游度假、休闲养生之旅。

下一步,我市将全力聚焦生态优势、激发生态活力、释放生态效能、转化生态价值,把铜仁作为一个大旅游景区统筹规划建设,以高品质旅游项目打造高品位旅游目的地,推进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推动旅游产业化发展、高质量发展,不断丰富文化旅游业态,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扩大旅游客源,让没有来铜仁旅游的人“梦寐以求”, 让正在铜仁旅游的人“双手点赞”,让已经到过铜仁旅游的人“流连忘返”!

     | 铜仁市文明办

     | 安超

     | 张晓云

    田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