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万山区丹都街道坚持党建引领,不断探索“党建+”新模式,以破解传统粗放管理为突破口,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创新探索抓党建促基层治理“六微”模式,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建设,进一步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赋能“志愿服务”,绘就新时代文明“新画卷”。
搭建“微网格”,兜起民生大小事。丹都街道辖区内共有6个安置点,承接来自思南县、石阡县、松桃自治县、印江自治县及本区内易地搬迁群众9376户41946人,其中跨区县搬迁群众7951户36663人,本区内搬迁1425户5283人。为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该街道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推行“党工委+党支部+网格员+楼栋长+联户长”的管理模式,织密织牢基层治理“微网格”。建立“1+N”联系制度,每个网格推选1名党员或热心居民担任联户长,联系10至20户居民,对网格内“人、事、房、地、物”等全面负责,把信息采集、诉求受理、巡查走访、便民服务、政策宣传、矛盾调处等责任明确到网格,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网”,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年以来,已走访群众1.5万余人次,收集群众诉求630余件,已办结600余件,办结率达95%以上。
开设“微课堂”,转变思想提素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广场、小讲堂等载体,组建政策宣讲服务队,开设“丹都讲堂”,多形式多渠道宣讲内容,增强“微课堂”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居民需求“订单式”选学,年初开设计划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扎实有效的专题培训,为社区治理注入源头活水。壮大师资力量,注重乡土讲师的培养挖掘,邀请辖区内教育、医疗、司法、综治等领域的在职党员干部上讲台,引导社区党性强、群众基础好、口碑好的退休党员干部进讲堂,通过百姓的视角,用朴实的语言开展理论宣讲,教育引导社区居民传承文明乡风,构建和谐家园。截至目前,共开展各类宣讲100余场,受教育群众3000余人次。
推行“微服务”,真情温暖聚民心。为引导易地搬迁群众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新家园,组建以燕巢服务队为首的“三个代理”、“三心服务”、彩虹桥“七彩服务”等服务品牌,下设爱心教育、心理疏导、卫生健康、文体文艺、应急救援、就业创业等为载体的志愿服务队伍,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行“分类派单销号”开展志愿服务,积极为孤寡残障人士提供家政保洁、水电维修等帮扶服务;为留守未成年人提供课后辅导、结对帮教等助学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心理疏导等义诊服务,实现任务清单制、销号制管理,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融洽党群关系,提升了治理水平,赢得了居民纷纷“点赞”。今年上半年,志愿服务队伍已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500余次。
实行“微奖励”,激发动力齐参与。通过“微奖励”破解基层治理中的“老大难”问题。依托“微网格”管理模式,推行积分奖励制度,联户长和联户群众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的,给予相应工作积分,达到一定分值可在社区积分超市兑换各类生活用品,激发联户长和联户群众的工作干劲。针对“老妈妈防火团”志愿服务组织推行“微积分”奖励,根据大家参与活动的次数进行积分统计,社区会不定时按照累计积分组织“老妈妈”们开展积分兑换粮油、大米、生活用品活动。“青云志驿站”通过发放“青云币”鼓励青少年参与社区志愿活动,青少年参与一次活动给予1至2元的兑换币,兑换币可换取铅笔、作业本、军旗等物品,通过实践教育广泛凝聚好青少年力量。“微奖励”制度实施以来,极大地鼓舞了群众参与和支持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也提升了社区各项工作推进的效率。截至目前,累计奖励群众达400余人次,兑现奖励3万余元。
打造“微公益”,共创治理新格局。在大力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新形势下,为加强辖区内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队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提升辖区志愿者服务意识与专业能力,该街道多点借力让志愿服务队伍生机勃发。河坪社区积极推进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构建社区与医疗康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内设日间照料休息室、休闲娱乐室、康复室等活动区域,志愿者们为社区老人免费提供全日照护、膳食供应、医疗保健、康复娱乐等服务;龙生社区“七彩服务”卫生健康小分队,联合铜仁市人民医院、铜仁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医护志愿者定时到社区开展义诊活动,并在现场设置内科、外科、妇产科、内分泌科等咨询台,为群众接诊看病;为解决社区家庭子女暑假期间看护难的问题,旺家社区开展“家门口的公益暑托班”活动,通过给孩子们提供“授课+托管”相结合的公益性暑期托管服务,培养孩子兴趣、激发潜能,收获成长,同时也极大地缓解了暑期因家长工作忙,对子女照顾不周的难题,真正将实事好事办到了群众心坎上。“微公益”项目开展以来,受益群众达2000余人次。
创建“微庭院”,引领文明新风尚。街道党工委坚持将人居环境改善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持续改善提升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质量,以人居环境治理为主攻方向,结合街道实际,充分利用政协“院坝协商”平台,认真听取广大群众的心声,广泛收集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有效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家庭文明,让院内院外一样美,以家庭“小美”聚合乡村“大美”,为促进乡风文明提质增效,全力提升老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依托“党员+志愿服务队伍”为载体,按照“整体推进,支部领创‘大庭院’”和“以点带面,党群共建‘微庭院’”的工作思路,实行各村党员、联户长、志愿者严格落实日巡、周查、月通报制度。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支部成员按组分配调度,“红马褂”负责联系户的卫生督促检查、考核、验收等相关工作。通过党员带头创、志愿服务队伍参与创,加大表彰力度等方式,积极引导家庭环境卫生新理念,新风俗入脑入心,稳扎稳打推动“美丽庭院”成为现实。(邓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