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推进党建引领下的城市治理体系建设,创建城市基层党建先行先试区,碧江区积极探索建立“政治、法治、自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精准发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聚焦“政治”引领,凝聚治理合力。构建共治领导体系。建立由党委和政府牵头,组织、政法、宣传、民政、住建等部门作为成员单位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压实各部门共同抓基层治理职责任务。按照区委统筹主体、乡镇(街道)为主体、社区落实的原则,建立三级联动治理体系,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研究基层治理工作,切实解决基层治理实际问题。建强基层组织堡垒。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党群议事会为议事主体、居民委员会为执行主体、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主体的治理模式。在网格上全覆盖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网格党支部书记或党小组组长由社区党组织成员或党员骨干担任。网格党组织每季度召开1次会议,引领网格治理、组织党员联户、动员联户自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县级党员领导同志联系街道、社区、网格制度,围绕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每季度到联系点实地调研指导1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106个,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每个社区按照30人以上规模组建“锦江先锋”志愿服务队,依托“党员先锋岗”,开展亮身份、亮承诺、亮服务、亮技能、亮成效的“五亮”活动,目前解决实事5682件。
聚焦“法治”保障,筑牢治理定力。推进普法宣传。印发《碧江区2022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要点》,利用“3.15”“6.26”“12.4”“综治宣传月”等时间节点,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民法典和党内法规,重点围绕突发事件处置、劳动保障、电信网络诈骗、老人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等与居民密切相关领域开展全方位宣传,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今年以来,开展宣传7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提升法治能力。每个社区组建法律先锋、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三支法治队伍197人,明确工作职责,由法律先锋负责普法宣传、法律顾问负责法律援助、“法律明白人”负责法律纠纷化解。推进“法律明白人”工程,针对劳资纠纷、家庭婚姻、妇女儿童维权、职工维权等法律问题,采取以案释法、现身说法、旁听庭审、模拟法庭等多种方式,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训16场次,培养“法律明白人”750余人。建立群众学法用法培训机制,每周开办1次“法治课堂”,组织居民代表等议事群体进行党规党纪、政策理论、法律法规等教育培训,提升居民法律意识。强化法律服务。每个乡镇(街道)建立一个标准化规范化法律服务工作站,每个社区配备一名法律顾问,制定公示牌,明确顾问姓名、联系电话、微信号等信息。把每周六设为“法律援助日”,组织法律顾问轮流到社区坐班,有效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建立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每半年开展一次社区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起底、大化解”专项行动,排查、预防、管控、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截至目前,共排查纠纷451次,调解纠纷408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13件,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不断增强。
聚焦“自治”强基,增强治理动力。规范居务公开。按照科学规范、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等原则,科学制定完善居规民约,将移风易俗、环境卫生、房屋建设、良好家风等纳入居规民约。采取群众会、编演小品、上门宣传、张贴宣传单等方式广泛宣传,实现居民公约入户率达100%,居民知晓率达85%以上。建立健全居民公约的监督执行和奖惩机制,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将居民公约执行情况纳入监督内容,运用居规民约管理社区执行率达90%以上。坚持民主共商。建立社区民主议事协商委员会,由社区“两委”成员兼任,明确协商工作职责。明确协商主体,建立健全议事协商目录,把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纳入其中。规范议事协商程序和规则,以议事厅、群众会等方式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议事,切实解决社区各类事务。强化民主监督。建立“小微权力”清单,绘制运行流程图,实行权力清单内容、规章制度、运行程序、运行过程、运行结果“五公开”。制定完善《居务公开目录》,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设立固定的居务公开栏,集体财务事项每月公开1次,一般事项至少每季度公开1次。建立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与居务监督委员会沟通协作、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实现全面、民主、有效监督。
聚焦“德治”教育,提升治理效力。突出文化教育。依托党员活动室、道德讲堂、社区百姓大舞台,通过集中学习、院坝会、知识讲座、文体活动等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家风家训、感恩教育等各种讲座320余场次,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组织开展跳花灯、打糍粑等睦邻文化活动,引导居民走出“小家”融入“大家”。倡导文明新风。推进移风易俗行动,引导居民合理约定红白喜事消费标准、办事规模和习俗礼仪方式,大力推进殡葬礼俗改革,培育“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社会新风。搭建“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家风家教共育模式,深入开展“晒家风、育美德”、家风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家庭”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家长和学生自觉树立良好家风。依托社区阵地,建立家庭教育工作指导服务站,每月开展1次家庭教育辅导、安全防范教育、心理健康等专题培训,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教育观。树立先进典范。建立居民道德信用评价标准,按照每100人选取1名代表的原则,设立道德评议委员会,以网格员、联户长为依托,多渠道收集信息,每季度开展1次民主评议活动,纳入道德信用评价数据库。每半年开展1次道德模范、“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深度挖掘道德模范、劳动模范等先进事迹,通过宣传橱窗、公开栏、“红黑榜”、主流媒体开办专栏等形式广泛宣传,讲好道德故事,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聚焦“智治”支撑,激发治理活力。建立智慧平台。依托数字治理平台或智能化系统,构建智慧政务、智慧预警、综治巡查和综治指挥调度等“一站式”智慧数据中心。健全基层智慧治理跨部门协调机制,每月组织开展1次联席会议,解决智慧社区建设中的问题。建立对外一体化信息共享平台,推动部门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明确1名专职人员负责数据采集整理工作,协调打造设施智能、服务便捷、管理精细、环境宜居的智慧社区。推动数治服务。推动政务服务智能化,开发智能一体化小程序,建立群众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三项清单”,让搬迁群众“一键下单”,社区智慧服务中心“一键办理”,实现“当天事、当天结”。积极推进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公安、智慧司法行政等系统应用,发挥政务微信作用,实现群众满意率全面提升。强化智慧治理。推进“雪亮工程”“天网工程”标准建设,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整合社会资源视频监控,实现重点区域、场所视频监控覆盖率达100%。强化“大数据+社区”治理,采集社区重点场所、常住居民、重点人群等基础数据,提高基于高频大数据精准动态监测预测预警水平。运用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或综治信息系统“9+X”功能,开展指挥调度、服务管理、平安建设、事件处置等工作,实现预警联防科学化、矛盾化解可控化。(黄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