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万山区丹都街道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创建工作建设为契机,聚焦易地搬迁群众服务对象,探索构建老百姓“点单”、党组织“派单”、志愿队“接单”、多部门“供单”、老百姓“评单”的“五单”志愿服务机制,成功打通宣传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和发现问题、解决矛盾的“最先一公里”。
加强联动,促进老百姓多样式“点单”。强融合,多样式“点单”。在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最显目的位置设置党员先锋模范岗、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岗,实时提供政策咨询、热水、手机充电、无线WIFI等便民服务,群众根据自己需求进行线下“点单”。目前线下已登记群众来访2639人次,实现线下点单2639单次,已办结2624单。街道联系包保村(社区)科级领导每周一下沉村(社区)召开周例会,并化身为志愿者,按时到岗接访,主要针对群众“点单”中较为复杂棘手的问题进行解答和协调。强平台,新兴式“点单”。线上依托“仁义万山”微信小程序、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站、各楼栋、小组微信群、干部电话等文明实践信息互通共享工作平台,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可根据自身需求“点单”。今年以来,线上共接到430单,已全部办结完成。强宣传,扩大“点单”知晓率,将驻村工作队员联系方式、“仁义万山”小程序“点单”流程制作成海报进行入户宣传,让群众能更直观地知悉“点单”流程。同时,通过“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和“党小组长+网格员+联户长”的“铁三角”运行机制以及组建的“老妈妈防火团”等载体,利用志愿服务活动、联户长网格走访帮扶等形式加大对“仁义万山”小程序使用的宣传,让广大群众知晓更多渠道反映自身诉求。
培养队伍,社区党组织精准化“派单”。选优配强队伍精准化“派单”,积极招募志愿者,组建“1+9+N”(即1支燕巢志愿服务总队、9支实践站志愿服务支队、N类志愿服务小分队)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党组织根据不同职能的志愿服务队伍,精准化“派单”。整合资源多方面“派单”,针对涉及社区公共资源项目,积极向教育局、民政局、残联、供水、供电公司等职能部门“派单”,明确服务内容、服务对象,精准服务。如旺家社区接到老百姓反映垃圾桶太少,丢垃圾不方便的问题后立即向区城管局“派单”,区城管局接单后,在15个工作日内向该社区送来了30个分类垃圾桶,共同创建绿色文明小区。结合志愿者特长针对性“派单”,根据老百姓反映的房屋维修、更换灯泡、调解矛盾等不同需求,社区结合各志愿者擅长领域进行针对性“派单”,开展更优质服务。如龙生社区的王应军,因是肢体二级残,不方便买药,时常在“仁义万山”小程序点帮助买药的“心愿单”,社区接单后立即向七彩服务队的卫生健康小分队中掌握护理知识的志愿者“派单”,上门开展服务。
宣传发动,引导志愿队主动来“接单”。党员干部主动“接单”,由街道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主动“接单”,全力解决群众困难问题。截至目前,党员干部开展理论宣讲300余次,易地搬迁政策解释3600余次,上门为群众排查房屋维修问题104户,推荐就近就业2300人次,关心关爱困难群众、留守未成年人、孤寡老人600余次,处理矛盾纠纷1300起。群众广泛参与“抢单”,东莞·铜仁东西部协作慈善超市和积分兑换商品的政策激励、鼓舞群众纷纷自觉加入“老妈妈防火团”,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凡是社区党组织的“派单”他们都积极“抢单”,通过开展志愿服务获取积分,以兑换心仪的商品。目前,共有69名群众加入“老妈妈防火团”,开展300余次志愿服务活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接单”,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牢记使命担当,认真履职尽责,针对群众提出的困难和需求,积极开展实地调研和院坝协商,提出建议、提案等,为群众发声,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今年以来,人大代表分别向区级、市级、省级共提出6条建议,政协联委会组织召开2次院坝协商会。
增强融合,协调多部门全方位“供单”。完善阵地建设,全方位“供单”,不断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党员之家等建设,实现农家书屋、老年人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文体活动广场、医疗卫生室、学校全覆盖,便于社区党组织在收到群众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单子”后,能根据社区现有的职能分门别类整理项目清单,“对症下药”全方位为群众服务提供便利。落实联席机制,常态化“供单”,通过实施“党组织+居民+商店超市+学校+物业”的“五方共议”联席机制,形成“党建引领、五方共商、服务群众、共建家园”的移民党建服务品牌,常态化处理群众各种诉求和问题,进一步促进群众人人参与、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的良好氛围。打造志愿服务品牌,特色化“供单”,围绕“一所一品牌,一站一特色”工作目标,创建“燕归新巢·情定丹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志愿服务品牌,全力打造旺家社区实践站“三个代理”特色志愿服务项目,提炼的经验材料《万山区创新“三个代理”志愿服务提升搬迁群众满意度》得到《贵州改革工作动态》(2022年第25期)刊载,创新探索龙生社区“彩虹桥·七彩服务”、河坪社区“三心服务队”、挞扒洞社区“百龄鸟”、旗屯村“守望旗屯 同兴振兴”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特色项目,目前已开展1500余次活动。
完善制度,回访群众实效性“评单”。建立“评单”通报制度,对群众个人“点单”问题,社区党员干部现场办理完毕的,群众根据服务质量、服务效率等进行现场评单。涉及部门协同办理完毕的,将办理结果反馈至社区后,由网格员、楼栋长、巡回指导组以微信投票、电话回访方式进行评单。社区党组织针对群众评价情况进行量化管理,把评价情况作为党员干部志愿服务嘉许、评选等的重要依据,同时根据群众意见和建议开展研判,改进服务模式,逐步提升志愿服务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推动惠民措施更加务实、更加有力。截至目前,共开展现场评单210次、电话回访50次。(吴慧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