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桃甘龙镇:探索“民心党建+”模式 引领基层治理新发展
2022/12/05    来源:铜仁智慧党建云     点击:1805   

今年以来,松桃苗族自治县甘龙镇紧紧围绕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核心目标,以“民心党建+”模式为抓手,有效整合党组织引领、社会组织参与的多方力量,着力在推动基层服务、化解基层矛盾、强化基层自治相连接上下功夫,有力助推基层治理水平提升。

党建引领搭平台 变“满盘沙”为“一盘棋”

“甘龙镇春晖社从2015年起开始逐步建立,至今已有7年之久,为本镇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参与基层治理中的重大作用,将他们团结在党的旗帜下,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重点。”甘龙镇党委书记李松林介绍道。

以往社会组织体系零散、合力不够、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无法汇聚成一股庞大的有生力量。为有效汇聚起参与基层治理的磅礴之力,该镇坚持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建强党组织、社会组织二级组织体系,探索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和社会组织党支部建设两个“全面建设”,打造全域覆盖、上下贯通的党建工作格局,不断延伸党的组织和工作触角。据了解,甘龙镇现规范化建成村级春晖社20个,礼聘春晖使者达800余人,参与春晖活动人数达4000余人。

“我是甘龙镇甘龙村人,为家乡服务是我的责任和义务,以前我想为家乡做贡献,但苦于没有一个良好的平台,导致效果不佳。正当我思考是否能重新搭建一个更有效的平台时,甘龙村党支部书记邀请我加入甘龙村春晖社并担任社长,于是便欣然答应。”甘龙村春晖使者谷峰感叹,春晖社成立后,大家齐心协力,利用自身资源为家乡建设方便了许多。

为进一步发挥党组织引领力,持续释放社会组织活力,甘龙镇开展抓规范促服务、抓培育促提升、抓示范促引领的“三抓三促”行动。2021年,通过党委政府号召、村党支部组织、春晖人士参与的方式,开展“共话家乡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座谈会20余场,引导社会组织常态化参与疫情防控、制定村规民约、组建村级评判调解纠纷委员会等基层治理事务,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意愿不断增强、能力持续提升、氛围逐渐浓厚。

齐心共建聚合力 变“社会人”为“治理人”

“以前说起基层治理,其实就是政府部门和各村两委在发力,社会组织和群众参与度不高,效果不好不说,很多群众还不理解,导致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空心化严重,这个瓶颈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破解。”甘龙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陈功说,“现在通过党组织引领、社会组织发力,带动居民群众广泛参与,激活了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为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治理资源入村寨、进家门,甘龙镇创新探索建立村级评判调解纠纷委员会,由镇党委统筹、村党支部管理,邀请春晖人士、“五老”人员、村里有威望的群众加入,打造多元协商共治平台,形成镇党委综合统筹,村党支部为核心,社会组织为主体,多方积极参与的共治格局。

“作为大家推选的村调解委员,化解矛盾纠纷、促进邻里和睦是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所以但凡村里发生纠纷,我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与其他调解委员一起充分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做到一碗水端平,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与双方沟通,有效化解矛盾。”浑泉村调解委员田振华说。

据统计,甘龙镇成立村级评判调解纠纷委员会20个,邀请春晖人士、“五老”人员等160余人加入。今年以来,20个村级评判调解纠纷委员会累计服务6000余人次,化解矛盾纠纷360余起、解决群众反映重难点问题200余个,群众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质效显著提升。

组织搭桥连供需 变“难相见”为“易牵手”

“以前遇到困难只能自己找人帮忙,子女全在外面打工,加上年纪大了,行动又不方便,时常觉得很麻烦。现在不一样了,村里组建了评判调解纠纷委员会,还有党员先锋队,组里也有联户长,遇到任何困难我可以随时向他们咨询,他们也都非常耐心,及时帮助我解决实际困难。”麻阳村村民张金玉说。

为破解群众需求难以有效对接、基层公共服务精准供给不足等难题,甘龙镇以各村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治理机制,发动各村党员、社会组织专业人士、大学毕业生、网格员、联户长、热心居民等群体,组建20支党员先锋队和20支社会服务志愿队,通过“列清单”的方式,收集群众需求,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深入开展“亮身份、亮承诺、亮作为,公益服务乡村治理、志愿服务居民群众、爱心服务困难群体收集群众需求”的“三亮三服务”行动,有效推动政务代办、法律援助、文体娱乐等服务向小区延伸,全面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据了解,甘龙镇通过组织搭桥,有效发挥自身优势,激发党员干部服务乡村振兴的热情与积极性,提供各类专业服务500余次,惠及群众6000余人,构建社会组织有序有效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白春霞 文勇军)


     | 铜仁市文明办

     | 安超

     | 张晓云

    田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