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积极推进“两中心融合”提档升级
2022/09/26    来源:铜仁日报     点击:1676   

近年来,万山区围绕“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和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目标任务,创新工作举措,整合资源载体,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线上线下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合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2022年7月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级“两中心融合”重点联系县(市、区)。

阵地共建

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原有22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进行重组布局,高标准打造集新时代文明实践指挥中心、志愿服务项目展厅、仁义讲堂、文化交流驿站等功能为一体的办公区,推进县级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和县级融媒体中心资源整合,实现一体化传播思想、一体化调度工作、一体化服务群众。以服务群众需求为导向,整合财政资金560万元,按照能融则融、应融则融、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全区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党员活动室、道德讲堂、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农家书屋等进行打捆改造,建成集政策宣传、民情收集、志愿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0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24个。

同时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载体,整合区政务服务中心、景区游客服务中心、体育馆、图书馆等,因地制宜打造点多面广、便民利民的15分钟城市文明实践服务圈及朱砂古镇景区智慧旅游服务平台、九丰农业科技科普服务站、木杉河畔健身体育服务带、时光里“一站式”文化服务等,累计开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示范岗289个。

平台共享

依托县级融媒体平台系统,整合辖区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平台,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三级组织运行和志愿服务板块,构建文明实践工作网上指挥体系,推动“两中心”共同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发布、志愿者招募、活动开展、新闻发布等实时交流互动。截至目前,“两中心”共用该平台交流互动685次。围绕“群众需求上得来、志愿服务下得去,群众好故事上得来、党的好声音下得去”的要求,整合融媒体平台开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云平台,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点单系统从线下搬到“掌上”,打造“丹心奉献·仁义万山”线上点单志愿服务移动载体,实现“自下而上”群众点单、“自上而下”精准服务双向耦合点单服务。截至目前,万山线上平台点单867条,办结率100%。

在“万山红”APP新媒体平台增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新闻”功能板块,全区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实时上传活动信息,共享文明实践各类活动信息。

队伍共用

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专班,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加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牌子,安排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名副科级干部、5名专职工作人员与融媒体中心人员合署办公,统一开展新闻编辑、项目策划、活动审核、宣传教育和志愿服务等工作,实现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成立以区委书记、区长为双队长的志愿服务总队,设立5支区级志愿服务队、19支区相关部门的志愿服务分队、N支具有自身特色和地域特点的志愿服务队伍292支,构建形成“1+5+19+N”的志愿服务队伍体系,共招募志愿者29921人,覆盖万山各行各业。出台“两中心融合”运行管理制度、融合考评机制,统筹调度区直各部门、各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业务,定期开展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项目策划,确保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推进到哪里,融媒体工作就跟进到哪里。

服务共抓

按照一月一活动形式,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仁义讲堂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宣讲受众3.2万人次。将万山鼟锣与山歌、快板、说唱等相融合,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地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开展记者进村入户采访宣讲活动,报道群众心声,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组织社科、农科专家开展“宣讲一线行”活动110余场次;组织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驻村干部、先进典型等深入群众家中开展宣讲248场次,覆盖2.7万人次。

围绕树新风、立新规、展新貌、育新人、建新功,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功能作用,健全完善“一约四会”,开展革除陈规陋习、“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等志愿服务活动1200余场次,万山评选文明家庭888户,好婆媳452户,好邻居869户,丹心仁者18人,美丽庭院652户。

聚焦群众诉求,创新推出群众点单、社区供单、党组织派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的线下“五单”志愿服务机制,线上运用“万山红”APP系统等平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平台点单、后台派单、志愿者接单、服务对象评价反馈闭环,实现线下志愿服务与线上融媒体平台紧密相结合,供需双向互动、资源调配、精准对接。截至目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520场次,为群众解决难题850余项。


     | 铜仁市文明办

     | 安超

     | 张晓云

    田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