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有许多母亲为了家庭生计选择外出务工,以辛勤劳动为孩子撑起一片天,这是母爱另一种深沉而坚韧的表达。为弥补孩子们成长中陪伴的缺失,周寨村妇联联合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妇联,共同组建26名“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创新推行“1+N”结对关爱机制,通过一对一或一对多,给予村里70多名儿童无微不至的关心关爱。同时,她们还通过“四员”角色的真情扮演,为孩子们的成长之路点亮一盏温暖的灯。

“爱心妈妈”服务队带孩子们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做心灵的“引导员”,系好人生的扣子
“爱心妈妈”不仅是孩子们的陪伴者,更是他们心灵成长的引路人。在陈薯爱心晚托班中,她们通过日常谈心、倾听心事,关注每个孩子的情绪变化。例如,在晚托班组织的“儿童保护”防性侵教育课上,“爱心妈妈”们全程陪同学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孩子们理解自我保护知识,引导他们树立自尊自爱的意识。此外,她们还借助农耕体验、节日主题活动等,教导孩子尊重劳动、感恩自然,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乐观、自信、善良的品格。

“爱心妈妈”为孩子送新冬衣。
做贴心的“后勤员”,守护日常的安宁
从接送孩子放学,到精心打理“幸福食堂”的一餐一饭,“爱心妈妈”们用细致周到的服务守护着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她们中有4名“爱心妈妈”负责每天跟车接送,确保孩子安全抵达晚托班;有的“爱心妈妈”起早贪黑地去蔬菜、瓜果园地采摘食材,让孩子们吃上新鲜营养的饭菜;还有的默默承担起教室和食堂的清洁整理,营造整洁温馨的学习环境。她们的身影贯穿于孩子从放学到回家的每一个环节,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传递着“家”的温暖。

接送孩子放学。
做成长的“辅导员”,搭建学习的舞台
自今年3月,陈薯晚托班开班以来,周一至周四的每天晚上六点至八点,是“爱心妈妈”与孩子们共同学习的时光。她们不仅耐心辅导作业、讲解疑难,更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幼儿园的孩子,“爱心妈妈”会带着他们读绘本、绘画、做游戏,激发学习兴趣;面对小学生,她们则与受邀教师协作,开展分层辅导,帮助孩子夯实基础、辅导作业、提升成绩。为了提升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提升他们的才艺,还特意开设演讲、练书法环节。在她们的陪伴下,许多孩子从不敢提问到主动发言,从作业拖拉到自觉完成,实现了学习态度和能力的双重进步。

周寨村爱心晚托班。
做暖心的“供给员”,增添人间的“烟火”
除了情感陪伴与学业支持,“爱心妈妈”们也密切关注孩子们的物质需求。她们为家庭困难的孩子送去书包、文具、冬衣、牛奶等必需品,在儿童节、生日等特殊时刻实现孩子的“微心愿”。此外,她们还积极整合社会资源,联系爱心企业捐赠图书、玩具,对接交通运输部门和协调客运公司开通“爱心班车”,切实解决孩子接送难题。每一份物资、每一次援助,都凝聚着“爱心妈妈”对孩子们最朴素的关怀与祝福。

周寨村爱心晚托班上,“爱心妈妈”服务队辅导孩子作业。
“以前总担心孩子放学没人管,作业完不成,现在有了‘爱心妈妈’,我们在外干活都安心多了。”一位务工家长道出了众多家庭的心声。如今,“爱心妈妈”志愿服务已成为周寨村一道温暖的风景线,她们用爱与责任编织起一张坚实的儿童关爱网。
下一步,周寨村村企妇联将深入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深化“爱心妈妈”结对关爱机制,完善关爱服务体系,让每一名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而温暖的巾帼力量。(杨英 吴采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