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中心 > 正文

贵州积极探索美丽城市建设路径
2025/10/16    来源:贵州改革     点击:466   

近年来,省生态环境厅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厚植绿色生态本底,积极探索美丽城市建设路径,为居民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环境。2024年10月,贵阳、赤水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自然城市”名单。

一是持续提升蓝天“气质”。印发《贵州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管理办法》《贵州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办法》等文件,对污染天气实行“一地一策”应急响应管理,推动中心城市空气质量巩固和改善。研究制定《贵州省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聚焦钢铁、水泥、焦化等重点行业和细颗粒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重点污染物,实施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任务,逐步推进水泥和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全省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多年来持续保持高位稳定,2024年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9.1%(全国排名第1),高于全国平均优良率11.8个百分点;细颗粒物平均浓度20.8微克/立方米(全国排名第5),低于全国平均浓度9.2微克/立方米。

二是着力扮靓河湖“颜值”。探索建立红枫湖、黔中水利枢纽等饮用水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推动保护区与受益区实现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支持地方实施一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环境整治、风险防范和修复治理项目,全省26个地市级、154个县级在用、备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全部完成标识标牌等规范化建设。强化水源地日常监管和应急风险防范,建立完善水源地“一源一档”档案,对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按月开展水质监测,定期开展巡查和应急演练。开展全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全省县城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多年来稳定保持在100%。

三是推进新污染物治理。建立13个部门组成的新污染物治理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信息共享,协调解决新污染物治理重大问题。开展化学物质环境信息统计调查和优先评估化学物质重点企业首批加密监测,掌握全省现有化学物质生产使用情况和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底数。选取抗生素和三丁基锡两类典型新污染物使用企业开展治理试点,探索实施“源头管控—过程消减—末端治理”的环境风险管控措施。承担生态环境部统一部署的“贵州省畜禽养殖行业抗生素跨部门治理体系框架试点项目”,探索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全生命周期风险防控策略和养殖业抗生素跨部门综合治理“贵州经验”。

四是积极探索“守绿换金”。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印发《贵州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在火电、水泥、化工等重点行业率先实施减污降碳升级改造。持续深化贵阳、遵义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在工作进展评估中均获“优良”等次。目前,全省累计13个地方获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8个地方获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省生态环境厅供稿) 

     | 铜仁市文明办

     | 齐敏

     | 谢俞

    吴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