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百年老井,映照十年变迁。
家住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高楼坪侗族乡青年湖村黄家寨组的村民杨小琴,几乎每天都会到村中心的“清泉”旁坐一坐。
这口井,曾因垦荒砍树一度浑浊,如今清冽如初,倒映着白墙黛瓦、绿树环合,仿佛讲述着一个村寨与生态共生的蜕变故事。
这个地处沅江流域、长江支流上游的侗族村寨,借“长江大保护”之势,行“护水、治山、兴业”之举,走活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盘大棋。
生态觉醒
从砍树垦荒到护水兴村
“这口井有灵性,养活了我们寨子的好几代人。”8月29日,青年湖村党支部书记向鹏坐在井边的青石板上,自豪地讲述起“青年湖”的故事。
他的手机里,存着2010年村里拍的照片:斑驳的水泥墙,泥泞不堪的道路。
“那时候靠山吃山,生态环境没人在意。”向鹏说。
航拍的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高楼坪侗族乡青年湖村拍照打卡。申逸恺 摄
转机发生在2016年,长江大保护战略全面实施。
作为长江上游沅江支流的源头区域,青年湖村被纳入万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工程”重点片区,此后,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白墙黛瓦的民居与清冽的井水相映成趣。
2010年,新农村建设开启,政府给予创业补贴,刘洪琼开办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琼香阁”。
中午时分,刘洪琼正在热情地招待客人。
“我们都是本地人,今天约着一起来到‘琼香阁’吃饭,之前在他家吃过,觉得味道不错。”万山区万山镇居民涂成彪一家人正吃得津津有味。
忙碌间隙,刘洪琼指着墙上万山区文旅局颁发的“三星级”农家乐牌匾,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为了开办农家乐,大家‘约法三章’一起爱护环境,在寨前池塘种植荷花,现在还利用池塘养了鸡鸭鹅,都是纯天然的。”
高楼坪侗族乡党委统战委员张逸凯说,2010年村里开启新农村建设,2016年“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2023年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持续推进,村子旧貌换新颜。
农旅融合
从传统资源到美丽经济
“我们店主要是接待外地游客。7月29日,一名来自陕西的导游就在店里买走了两串朱砂手串,都是送给家人的……”在青年湖村黄家寨组万山朱砂荟萃艺苑体验店,负责人陈诗姚正在向游客介绍朱砂手串。
万山区是新中国第一个县级行政特区,曾因汞资源富集被誉为“丹砂王国”。当地的朱砂储量名列世界第三、亚洲第一,被誉为“中国汞都”。万山汞矿鼎盛时,曾有3万人在矿区里工作生活。
然而,由于资源枯竭,2002年矿区被迫实行政策性关闭,2009年被列入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枯竭了,但老百姓还得生活。”留任至今的青年湖村驻村第一书记杨秀忠感叹道。
青年湖村开始转身: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浓郁的侗家文化底蕴,构建了“农旅”产业体系。2021年,借助东西部协作,村里争取到东莞市协作资金,建成了6个星空泡泡屋,深受游客喜爱。
此外,村里还因地制宜发展了生猪代养、休闲垂钓、野外露营和酿酒等产业,优化了集体经济产业结构。
截至2025年8月底,青年湖村群众开办农家乐达8家,每年总接待游客数量近10万人次。农家乐年均营业额在18万元以上,最高的年收入达到30多万元,2000多名村民实现稳定增收 。
观念之变
从靠山吃山到守山富山
青年湖村的蜕变,离不开党中央的关怀与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引领——
2008年1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临万山区(万山特区)高楼坪侗族乡,指导抗灾救灾工作,慰问干部群众;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万山转型发展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用好国家扶持政策,加快推动转型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2023年10月,在万山汞矿申遗起步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对万山朱砂矿系列文化遗产作出重要批示。
殷殷嘱托,催人奋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万山区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乘着长江大保护的东风,抢抓“贵州黄金十年”机遇,绘就一幅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时代新图景,实现产业原地转型、城市异地升级。
游客在贵州省万山区高楼坪侗族乡青年湖村拍照打卡。 申逸恺 摄
而青年湖村,自2010年便吹响了新农村建设的“号角”,打造了“水墨黄家寨”乡村旅游品牌。特别是2017年整村脱贫后,该村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通过“护水、治山、兴业”的“三步走”思路,抢抓“强村富民”三年行动机遇,不断深化农旅融合内涵,充分发挥山水田园优势,推出农家乐、垂钓等休闲旅游产品,将美丽乡村和生态旅游相结合,做活“山水”文章,做优“生态”文章,走出了一条“党建强、产业兴、生态美、治理优、百姓富、乡风淳”的乡村振兴之路。
正因如此,青年湖村先后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清泉依旧,村寨已新。绿色,正成为青年湖村最动人的发展底色。 (申逸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