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秋风送爽,稻香遍野,瓜果满园,黔东大地铺开一幅美丽“丰”景。一曲曲丰收的欢歌在铜仁乡村广袤的田野上唱响,忙碌着的农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9月6日上午9点,记者走进素有“铜仁粮仓”之称的碧江区滑石乡白水村,这里是清代就久负盛名的“白水贡米之乡”。“白水贡米”含有丰富的硒、钙、镁、铁、钾、锌和维生素C、E等营养元素,长期食用有延年益寿之功效。贡米颗粒饱满、质地坚硬,色泽清白透明、晶莹剔透、香味浓郁、回味无穷,是不可错过的乡村珍馐;已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和绿色食品A级认证。
当天正是白水村一年一度的“贡米草市”农产品展销活动第一天,宽广的文化活动广场成为了乡亲们呈现丰收果实的展示场和晒谷场。四村八寨的乡亲们用车载来白水大米、稻花鱼、稻香鸭、红薯、冬瓜、珍珠花生、辣椒、山鸡、地瓜等土特产,来自周边区县的人们奔着“白水贡米”慕名前来“赶场”,缤纷欢乐的村“市”与清清的溪流、摇曳的花树、金色的稻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交织成金秋下的一幅美丽画卷。
“当地水土、光照条件好,气候良好,全村种植水稻3000多亩,亩产1000斤左右,年产180万斤。白水贡米不愁销路,早就成为国内外人们喜爱的一款优质米。”白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唐雄一脸喜悦地告诉记者。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连日来,记者深入铜仁市广大乡村,走进田间地头、企业工厂……记录美丽乡村的新变化,解锁现代农业背后的科技密码,感受乡村振兴的澎湃动力以及广袤大地孕育的希望与生机。采访发现,该市各地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乡村产业持续向好,农业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
夯实基础,粮食安全更稳固
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关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端牢饭碗,这份重任,成为铜仁市在科学部署大抓粮食发展这件事上丝毫不含糊的第一要求。
秋风至,稻谷摇曳,硕果飘香。走进松桃苗族自治县迓驾镇硐口村,一眼望去,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成片的稻谷已进入收割期,村民们正抢抓当前晴好天气,来回穿梭于稻田之中,感受着丰收的喜悦。
秋收忙,粮归仓。在思南县广大乡村,水稻遍地金黄。今年,思南县水稻种植面积24.3万余亩,预计又是一个丰收年。同样,石阡县今年种植高粱42000余亩,预计产量可达12000吨左右,产值约7000万元。目前,各地订单高粱及散种高粱正有序采收中,丰收在望。今年,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共发展高粱26000亩,喜获丰收。
位于玉屏自治县朱家场镇大兴村的贵州玉屏晟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基地里,一排排玉米色泽金黄、一垄垄大豆颗粒饱满,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据悉,该基地为2024年省级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服务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示范种植面积50亩。经测产,大豆为98.5公斤/亩,玉米为462公斤/亩,与净种玉米效益相比,每亩实现增收600—700元。
云雾缭绕的武陵山脉间,一场以鲜食玉米为媒的“甜蜜革命”正在这片黔东大地的坡耕地上悄然发生——金黄饱满的玉米棒挂满枝头,真空包装车间机器轰鸣,粤港澳大湾区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
近年来,铜仁市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盘活撂荒耕地资源,同时大力打出“良种良技”组合拳,引进高产、抗病性强、耐旱和生长周期短的鲜食玉米品种,全市累计完成鲜食玉米示范种植3.26万亩,较上年增加2.03万亩,增长165.1%,带动种植10.38万亩。并指导农户实行错峰种植,建设鲜食玉米加工厂,提升经济附加值,鲜食玉米产业向标准化、高效益方面蓬勃发展,成为助农增收的“甜蜜产业”。让鲜食玉米在200至1000米的海拔梯度上“错峰生长”,从4月到10月都有鲜棒上市,真正使闲置的坡耕地在一年四季都能产出“真金白银”。
从“坡耕地”到“金银坡”,从“传统种植”到“特色产业”,铜仁市用一根鲜食玉米,在黔东大地写下了产业振兴的生动篇章。
优化品种,特色产业更鲜明
特色产业发展要靠科技兴农,让传统农业穿上新衣。
金秋时节,走进德江县平原镇“双茶融合”发展基地里硕果盈枝,稻油轮作田间稻穗低垂,数万亩油茶与水稻迎来集中采收。在台头村“双茶融合”发展基地,漫山遍野的油茶树郁郁葱葱,一颗颗饱满的油茶果缀满枝头。
平原镇积极探索“茶园边上全套种、荒山荒地连片种、道路沿线带状种、坡耕地上坎上种、房前屋后零星种”等多种油茶种植模式。村社区干部带头种植,并动员在家群众加入合作社,共同参与油茶产业发展。自2016年启动以来,已有750余户群众参与其中。今年全镇油茶种植面积突破1万亩,其中进入盛果期的占比超过70%,预计鲜果产量可达1400余吨。
而在该镇杉园社区的稻油轮作坝区,又是另一番热闹景象。连片的水稻田泛起层层金浪,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稻香。今年,该镇9000亩水稻全面推广优质高产品种与机械化插秧、收割技术,目前作物长势良好,预计平均亩产可达450公斤。
“划算,以前地越耕越贫、人越种越穷,还是现在种红薯好,产量高,分红有保障,还可以赚取劳务费!”在思南县三道水乡,正在地里劳动的村民们迎着秋风拉开了话匣子。
三道水乡土地零碎、耕作条件较差,但适宜种植红薯,投入小、收成好,如今按照优化种植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壮大农村产业目标,采取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农户种植、订单回收的合作方式,大力实施品牌创建,让小红薯品牌走出思南、走向全国,小红薯已做成了亿元大产业,已成为全乡特色高效农业。
近年来,铜仁市将发展产业作为新突破,把农业产业放在全市经济发展重要战略位置,紧紧围绕农业产业体系、良种繁育体系、农业经营体系、特色优势产业、农业基础设施、农业人才队伍、农业科技水平、绿色生态质量、智慧农业平台、农业保障体系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促进农民致富增收,持续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十三五以来,全市认证绿色食品30个、有机农产品109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2个。
着力优化种养品种结构,大力发展生态茶、生猪、生态家禽、食用菌、蜜蜂、薯类等11个特色优势产业。十三五以来,全市组织培训农业科技人才2.3万余人次,认定省级科技特派员480人,在农业生产中组织新技术示范推广800余项。
目前,按照“突出点、连好线、扩大面、全覆盖”的思路,铜仁市形成了“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
“2017年,我在帮扶干部的动员下,养殖60多桶蜜蜂,每年产出300多斤蜂蜜,现在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说起如今的生活,印江自治县合水镇坪楼村脱贫户杨再志言语激动。
眼下,江口县德旺乡茶寨村200余亩淫羊藿喜获丰收,收割、装袋、搬运……一片忙碌。基地负责人谢建青2023年12月开始种植淫羊藿,现迎来了第一次采收,经测产,产量最高的每亩达到660斤。
茶寨村淫羊藿种植基地采取“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大户”发展模式,切实将中药材产业发展转化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径,每年可辐射带动当地村民及周边群众200余人就业增收。德旺乡2024年林下种植淫羊藿1858亩,目前各基地的淫羊藿均长势喜人。
近日,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镇鱼塘村杨凡家庭农场的藠头迎来了丰收,该农场种植林下藠头120余亩,产量达20万斤,藠头销往湖南、广西、湖北等地。朱家场镇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在油茶产业林下套种多种经济作物,不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土地潜力,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为周边村民提供了灵活的就近务工机会,实现了“一地双收”“林下生金”。
该市526.6万亩耕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科技赋能,端稳“中国饭碗”
眼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2.45万亩水稻迎来丰收季,金黄的稻穗压弯了枝头,便携式收割机与大型联合收割机穿梭其间,割稻、脱粒、秸秆粉碎一气呵成。
在印江,由机械化引领的秋收变革,不仅让农民告别了“三弯腰”的辛劳,更以“良机+良种+良法”的组合拳,推动印江水稻单产突破600公斤大关,绘就了一幅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今年,该县农机中心针对山区地形特点,持续推出三款以上适配不同地块的中小型便携式收割机,并联合20余家农机合作社,为联合收割机加装北斗监测终端,实现作业轨迹实时追踪与数据化管理。
印江自治县农机中心主任任斌介绍,通过机收减损技术培训与大监测行动,全县水稻机收损失率从3.5%降至2%以内,每亩地可多收稻谷9公斤。“我们不仅推广设备,更注重培养本土农机手,让‘铁牛’真正成为农民的左膀右臂。”
印江的实践,是铜仁山地农业现代化转型的一个缩影。通过“良机开路、良种奠基、良法提效、良制保障”,昔日“地无三里平”的劣势正转化为“小而精、特而优”的产业优势。
近年来,铜仁市依托395.62万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建设了碧江滑石、思南塘头、松桃孟溪、印江洋溪等一批优质粮食生产示范基地,打造了“乌江大米”、“玉屏郭家湾贡米”、“碧江白水贡米”、“梵净山优质米”等一批特色优质粮食品牌,粮食总产量常年保持在105万吨以上。
与此同时,铜仁市持续加快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应用智能温室、标准大棚、冷链物流、畜禽标准化圈舍、农业机械等农业配套装备设施,不断提高坝区的现代农业装备水平。截至去年,全市有省级园区69个,培育和引进企业累计达到80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65家,从业农民达到26.08万人。目前,铜仁市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省级157家、市级299家,这些企业有力带动了当地“三品”特色产业的发展。生态茶、生猪、蔬果、牛羊、家禽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在抱团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通过打造“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区域公用品牌,整合“梵净山茶”“梵净抹茶”“梵净山鸡蛋”等子品牌,将梵净山翠峰茶、铜仁红薯粉丝、江口萝卜猪、玉屏黄桃、石阡苔茶、思南黄牛、白水贡米等众多优质农特产品纳入品牌矩阵,实现从特色产品到品牌化、规模化的跨越发展,“小单品”正以“绝地突围”的发展态势,编织出乡村振兴的立体图景。
目前,铜仁的10个区县都有自己的“当家产业”,碧江的精品水果、德江的天麻、江口的抹茶、玉屏的油茶等,各区(县)紧扣自身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科学锚定1-2个主导产业靶向发力、深耕细作,以全域协同的发展合力,让农业不仅有了“量”的积累,更实现了“质”的飞跃。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金秋时节,梵山乌水之间,乡村田野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红红火火的产业带来美好生活,如诗如画的美丽庭院扮靓宜居乡村,五彩斑斓汇聚成幸福的颜色,映照在乡亲们的笑脸上,绽放在农家的房前屋后……在这一方生态宜居的红色土地上,一幅乡村更美、农民更富、邻里和谐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渐次展开。(文叶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