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松桃苗族自治县牛郎镇凯保村的大山深处走出,凭借着一股向上的韧劲,叩开了北京科技大学的知识大门,而后又在深圳的商海中敢拼敢闯,蜕变为执掌外贸企业的实干家。
刘少凡的人生进阶路上,“努力”为他筑牢了成功的根基,而“感恩”始终是流淌其间、萦绕心间的底色。他回村设立“刘宗和奖学金”的举动尤为动人,也让善意与希望在家乡的土地上扎根延续、生生不息。
“当年我是院子里唯一的大学生,能走出大山,离不开父亲的辛苦支撑,更离不开乡亲们的帮衬。现在有能力了,就想为家乡做点事,让更多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让家乡孕育出更多优秀的人才,这也是对父亲最好的纪念。”谈及设立“刘宗和奖学金”的初衷,刘少凡动情地说。
刘少凡的父亲刘宗和是位朴实的农民,在村里的口碑和人缘极好。靠着一手木工活维持家庭,尽管条件拮据,父亲依然坚持供子女们读书。受父亲言传身教,刘少凡从小就憋着一股“读书改变命运”的劲。
1995年,北京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送达,他成了村里首个重点大学学子。消息传开,寂静的乡村寨子瞬间沸腾,满是喜悦与自豪。临行那日,乡亲们自发前来送别,或解囊相助,或赠物饯行,这份淳朴的恩情,至今在他心底清晰如初。
毕业后,刘少凡从复烤厂技术员起步,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打磨履历。积攒了足够力量,他选择南下深圳打拼,在热土上奋力追逐理想。如今一手创办的公司稳步发展,订单持续供应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地。遗憾的是,在公司初创之时,父亲不幸辞世,未能见证和享用他的成就。这份遗憾,愈发坚定了他用实际行动反哺家乡、缅怀父亲的初心。
2023年,在凯保村村委会协助下,“刘宗和奖学金”正式设立,专门资助本村考上铜仁一中、大专、本科及“211”“985”院校的学子。截至目前,这项奖学金已惠及42名学子,发放金额超6.7万元,成为他们求学路上的有力后盾。
今年顺利考入贵州大学的杨雪,是“刘宗和奖学金”的受助者之一。当初收到录取通知书时,一家人喜悦之余更添愁绪,学费难题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她和家人的心头。她坦言,收到奖学金的那刻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了她的心田。
“刘叔叔心系家乡教育的动人事迹,在村里被一次次传扬。今年有幸得到资助,让我现在能够安心求学。这份资助的意义远超金钱,对我来说更是一份沉甸甸的鼓励,让我对学习充满信心和干劲。将来我有能力了,肯定要回到家乡,用专业能力为家乡做事,像刘叔叔一样,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杨雪感触颇深。
除了设立奖学金,刘少凡的“反哺清单”上还布满了温暖印记。得知邻里有家境极度困难的孩子,他主动靠前伸出援手,对孩子的情况持续牵挂与关怀;每逢年节返乡,他总会自发组织老人们吃“同心饭”,借着拉家常、谈近况的温馨场景,驱散老人们的孤单;村里推进修路、修水池等基础设施建设时,他也爽快出资,助力家乡改善环境。一桩桩、一件件……承载着他对故土和乡邻的真挚情谊。
“生意做得大,却从没忘本!村里有需要的时候,他从不推辞。”提及刘少凡,亲友陈静益满是赞叹:“他这人最是念旧恩、懂感恩,不管用什么形式,总会想着要回馈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
如今,“刘宗和奖学金”继续在时光里沉淀力量,守护着学子的求学路,也成为联结乡情、传递大爱的纽带,更让刘少凡那份对父亲的思念、对邻里的感恩、对家乡的赤诚,化作浸润乡土的“精神养分”,让感恩向善的种子在乡野间不断生根发芽。(杨雯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