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光权: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2022/08/19    来源:铜仁日报     点击:2954   

他,一生耕耘三尺讲台,为铜仁市教育事业穷尽毕生智慧和心血。

他,把退休当新的起点,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发光发热直至生命的最后。

他,把信仰融进血液中,退休后坚持每天读书看报、参加组织生活,始终保持一颗永远跟党走的红心。

他就是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关工委名誉顾问吴光权。

吴光权,1927年生,1950年到铜仁一中任教,曾任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校长、语文高级教师,1991年退休,2021年11月逝世,享年95岁。

锦江河畔,花香芬芳。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自1938年创建至今已走过84个年头,凭借优秀的教育成果赢得人们的称赞,目前已成为贵州省级一类示范性高中。它的前生是国立三中,也是吴光权最开始与铜仁一中结缘的地方。

55年如一日,以校为家,勤奋工作,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吴光权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献身教育事业,践行“三牛”精神直到生命最后,只留下老校区教师宿舍楼里他写下的诗,和一群怀念他的人们。

艰苦奋斗,呕心沥血“老黄牛”

1927年出生的吴光权,他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建设和改革开放四大历史时期。

“抗战的时候在国立三中(现铜仁一中)读书,那是段艰苦的岁月,那时刚读初一的我们在江口分校,住在庙宇里,除了学习每天还得去山上砍柴、割草,粮食不够就煮稀饭吃,一天就吃两顿稀饭。”在吴老的叙述中,不仅学生艰苦,老师们也只有一套像样的衣服,穿着上了一个星期的课后到周末才去清洗,然后再继续穿,工资只够勉强维持生计,教师没有地位,还成了百姓口中的“臭老九”。

因为体验了苦,他呕心沥血的一生都在艰苦奋斗,也永远保持勤劳简朴的作风。

时光如梭,岁月静好,91岁高龄的吴光权仍居住在历经几十年的老校区教师宿舍楼中。

金色的阳光透过梧桐洒向桌面,堆砌的文稿里不变的是苍劲有力的字迹,一首写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诗句——《摸着石头过河》,记录下吴老对新时代的感慨。

“摸着石头过河——凝聚了多少人智慧?铸就了多少人胆略?温暖了多少人心窝?有谁能够告诉我?五千年文明凝智慧;五十六个民族铸胆略;十三亿人民暖心窝;现实的生动告诉我。创特区,镀金梭;敞国门,开天锁。一带一路迎新纪,赢世界!亚非拉美共逐梦,共吟我!”

“从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繁荣昌盛,从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的中国人这样扬眉吐气。”笔者曾在2018年采访吴老时他说,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更是教育的黄金时代。“改革开放后,社会、家庭开始富裕起来,开始重视教育,无论如何也要让子女上学。而对情况实在困难的家庭,政府及社会爱心人士也大力资助,后来党和政府在全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让无数人圆了读书梦,有个老农跟我讲,老师,我们是等到了这个好时代,我们的儿孙是赶上了这个好时代。我想,这就代表了人们的心声。”

“时代的进程是伟大的;内涵的翻新和质变是惊人的;外延的拓展与独到是前所未有的!我庆幸我享有人民教师的使命感和光荣感,我无怨无悔!我欣然坦然!”正如吴光权在生命最后所著的《师诗集》自序中感悟的一样,他把一生的光和热都奉献给了他热爱的党的教育事业。

为民服务,俯首甘为“孺子牛”

“要赢学生,就得有‘父母’的心肠,就得有‘朋友’的感情,就得有‘师长’的垂范!”吴老常常这样勉励青年教师。

他是优秀共产党员,“贵州魅力老人”“美丽贵州·魅力老人”“最美社区老干部”……在老年生活中,他仍发挥余热,坚守“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的教育初心,情系三尺讲台,一生。

在学生眼中,他是“筑梦者”。他把上千上万名大山里的孩子送进大学,助他们圆了读书梦并学有所成。

可以说,除了学生以外,学校的一草一木,一栋楼,一个文化节都是吴老倾尽心血的地方。他心系党的教育事业,时刻关注学校的发展与变化,积极为学校新校区建设建言献策,为学校形成“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良好氛围贡献智慧。

1987年他促成国立三中时期校友为学校筹划设置了“乐嘉奖学金”,帮助了100名优秀学子完成学业。

1997年他巧妙地把学校属地旧称与对学校如春的期待融为一体,把每年一届的文化艺术节命名为“卢阳春”,已成为学校的一块文化品牌。

2015年学校整体搬迁至川硐教育园区,他用“仁实勇毅”四字校训为新校区四栋教学楼分别命名为“仁爱楼、实是楼、勇进楼、毅取楼”。他希望母校千秋不朽,他题词的“黉韵千秋”现已成为校园一景。

他90岁高龄时,欣然走上讲台,全程脱稿为师生作《爱国敬业话铜中》的主题宣讲,讲好铜中故事,传递铜中好声音。

2020年3月,94岁病中的他依然坚持接受学校《铜中故事》编辑组的师生采访,为《铜中故事》提供素材,把“铜中人”爱国敬业、开放包容的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创新发展,拼搏进取“拓荒牛”

“我一辈子就有两个情结,一个是教师情结,一个是诗人情结”。

吴老曾这样介绍自己,“教师为什么伟大,就是有颗火红的心,他有大爱心,他培养人,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诗也是,它洗涤人们的灵魂,都能改变人们的灵魂。所以我有两个诗(师)的情结,就像两个担子在肩的两边,我这辈子很满足了,我生在这个美好时代。”

他退休后,笔耕不辍,硕果累累。他的晚年生活中,诗是他的“老伴”,高兴时题诗,彷徨时作诗,生病时写诗,采风回来一景一诗。诗词成了他的精神支柱,给了他战胜病痛的力量,培养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

他曾是中华诗词学会、国际诗词协会会员,曾任贵州省诗联理事、铜仁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等职,积极为铜仁市老年大学开设文学班,并长期坚持为学员们主讲诗词创作或修改新作。

从市里到区县,从采风联谊到专题讲座,从《武陵仙境》《锦江飞虹》《中国对联集成·铜仁地区卷·梵净联韵》到《国立三中史料专辑》……他都参与过编撰工作,用诗词的创新,为宣传“武陵之都·仁义之城”的铜仁城市文化精神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注重个人学习发展的同时,从未忘记对学校青年教师和学生在诗词方面的培养和熏陶,为鼓励学校师生多阅读,好阅读,他共花费了20多万元退休金出版了24册个人诗集,并赠送8000余册给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图书馆和身边爱好诗词的人。

在他的努力与帮助下,2016年5月,铜仁市诗词楹联协会在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成立了诗词楹联分会,并在校园内举办了两次诗词作品评论会,对促进诗词文化在校园的传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他用自己除教书以外的一技之长,创新发展,为学校增添新活力。

吴老如同一盏灯,以一生的坚守永葆初心,点亮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如同一团火,以对贫困学子的深情大爱践行初心,温暖了学生的心灵;如同一颗星,以对事业的情怀担当彰显初心,启迪学生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健康成长。

金色的阳光透过梧桐洒向桌面,望向窗外就是学校操场的橡胶跑道,晨起听见学生朗读,傍晚闲坐看看学生打乒乓球……

直至退休,吴老一直住在历经几十年的老校区教师宿舍楼里,虽然吴老的生活在其他人眼里也许会显得有些寂寥,但是住在学校里陪着学生就是他的心愿,这也是他一直守候着的幸福。


     | 铜仁市文明办

     | 安超

     | 张晓云

    田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