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他不是网红,他是第一书记!
2022/04/11    来源:铜仁微报     点击:2331   

阳春三月,走进铜仁市德江县沙溪乡大寨村,随处可见慕名而来的游客和参观考察的团队,变化中的传统古村落穿插在田园花海中,坐落在千重山岭中,如临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近日,德江县19个乡镇的村支书组团到大寨村考察学习,着实让第一书记刘杰更加忙了,他一边带领大家参观建设中的村寨,一边向大伙儿分享自己对乡村振兴的见解。

1.jpg

村民都说,刘书记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人都瘦了一大圈儿。但让刘杰欣慰的是,经过大半年的规划建设,大寨村振兴在望,传统村落修复改造初具雏形。

村民口中的刘书记,正是省文化和旅游厅派驻德江县沙溪乡大寨村第一书记——刘杰。他来自省城,却扎根乡村点燃梦想;他充满文艺范儿,却和村民打成一片;他一口外地口音,却会村里所有“土话”;他驻村不到一年,却已成为村民的“自家人”;他能说会道、敢闯敢干……俨然成了大寨村的“代名词”。

2021年5月,身为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省戏剧创作中心)副研究馆员的刘杰,临危受命来到大寨村,开始了艰苦的驻村岁月,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探索者、实践者,成为了传统文化的守望者、传播者。刚走进村口,他便被这个“中国传统古村落”深深吸引,崇山峻岭、绿树参天、青瓦红墙、古色古香……这一定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地方,刘杰暗自想。

乡村文化点燃“破冰之旅”

大寨村位于德江县西北部,距德江县城21公里、沙溪乡政府所在地2.3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0%,是国家住建部授牌的“中国传统古村落”,有花灯、七桥打击乐、唢呐调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极具观赏价值的千年金丝楠木王、银杏古树,资源优势明显。

但让刘杰纳闷的是,刚到村里那段时间,一天见不着什么人,群众认为他是省里下来“镀金”的,都敬而远之。

“村寨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拿什么来振兴乡村?”带着思考和问题,让刘杰更加坚信为什么要选派第一书记驻村,他决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开干部群众的“心结”。

有备而来的刘杰,首先从“认识自己、认识村寨、认识政策”开始。说干就干,他直接把住宿搬进农舍,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先后召开大小群众会60余场,从改变群众生产生活习性入手,将“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村民日常生活,正本清源、崇德向善,教化民风,不断激发内生动力。

在深度调研和充分了解后,刘杰利用自身优势,结合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立足资源禀赋,瞄准金字招牌,亲手谋划撰写《德江县沙溪土家族乡大寨村拟建设乡村旅游度假区助推乡村振兴创意策划方案》,深入挖掘乡村文化,逐渐让乡村文化“活”了起来,一幅极具创意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经综合考量,大寨村适合发展集康养避暑度假、山地户外运动、乡村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贵州千重岭乡村旅游度假区’,以此促进农文体旅融合发展,通过‘旅游产业化’助力乡村振兴。” 这一思路很快得到了沙溪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并上升为“以大寨发展乡村旅游为中心,多产业带动全乡发展”的发展思路,与县委、县政府将沙溪乡定位为康养重镇、发展乡村度假旅游和山地旅游的战略布局不谋而合。

2.jpg

在刘杰的策划推动下,2021年7月,贵州千重岭(德江沙溪)第一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在大寨村如期举行,期间开展了文艺演出、10公里康养跑、土家民族风情体验、文艺创作采风、沙溪大寨乡愁集市等活动,吸引了来自贵阳、铜仁、遵义等地的爱好者及游客1000余人参加。

让村民们万万没有想到。“小小村寨,竟能吸引众多游客!”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也彻底改变了大家对这位“文艺范儿”书记的看法,更让大寨村朝着“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从此,村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纷纷开始自发捐款捐物、投工投劳,干部和村民们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开始设立旅游发展基金、跑项目争资金、收集老物件、改造老木屋、打造旧校舍、开农家乐.....

为进一步突显特色、提升成效,刘杰还组织干部和部分群众到兴义、花溪、龙里等地考察学习,多次邀请中国社科院、贵州大学、贵州工程职业学院等专家团队到村指导、交流,组建专业研究团队,共同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乡村振兴一定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为此,我们规划了‘三千’的旅游发展思路:一是打造‘千重岭’,开展旅游观光;二是盘活‘千年树’开展科考和观赏;三是挖掘‘千缕情’,600多年历史文化传承可进行研学体验和参观。目前,已经争取到260余万元项目资金,将用于民俗改造、亮点打造及人居环境治理。”说起乡村旅游的发展蓝图,刘杰思路很清、目标很明。

如今,大寨村成立了贵州千重岭农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组建了千重岭民间文艺队,依托土家“熬熬茶”开起了“农家乐”,乡村旅游初具体验功能,已累计接待游客打卡及观摩团队1万余人。

媒体赋能开辟“古村视窗”

乡村要振兴,人气必须旺起来。如何打破乡村“无人”困局,刘杰着实下了一番心思。

要打响金字招牌,宣传必须要跟上。经过几番周折,刘杰想到了用拍短视频的方式来提升大寨村乡村旅游的知名度。这一想法,与贵州义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一拍即合,随即组建工作室,自掏腰包6万元购买了拍摄设备,注册“千崇岭”网络IP,创建了“古村28渡(驻村书记)”新媒体账号,以影像记录的方式,见证村寨的发展变化,助推动乡村振兴。

“‘古村28渡(驻村书记)’账号每周一、三、五在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平台推送,视频没有编剧、没有演员,就是村里的家长里短,就是驻村生活的点点滴滴。”

3.jpg

2021年8月27日,第一条视频在抖音平台推送后,便获得了广大网民的关注和好评,点赞量高达2.5万。

视频不仅吸引了一大批本地青年才俊返乡创业,更有许多外地有志青年慕名而来,26岁的杨军就是其中一位。杨军家住黔南州福泉市,在抖音平台无意间刷到“古村28渡(驻村书记)”的视频后,很受感染和启发,义无反顾地来到大寨村,决定在村里一起学习、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为全方位提升新媒体账号的传播效能,刘杰还积极争取派出单位的支持,对账号进行认证推广。同时,争取县乡两级的支持,组建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专班,不断充实工作力量,明确职责分工,线上线下全面推进各项工作。

目前,“古村28渡(驻村书记)”抖音账号粉丝达21.9万、发布视频92条、累计点赞量高达179万,有粉丝群2个,群成员人数近1000人,逐步向外界揭开了深闺大寨村的神秘面纱。

“创建新媒体,主要出于五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记录村寨的发展变化,扩大对外影响力;二是打造乡村振兴工作的探讨交流平台,为基层党员干部提供借鉴参考;三是传承乡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感召在外人员回乡发展,热爱乡村生活;四是引导、整合社会力量,关注关心乡村振兴;五是吸引游客到村寨旅游、购买农特产品,拓宽群众致富路。”刘杰说。

人才荟萃激发“内生动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进一步配强村级班子,让更多的新鲜血液加入到乡村振兴的队伍中来,刘杰多次上门开展群众工作,结合乡村旅游和新媒体发展实际,动员两名大学毕业生加入村级党组织队伍,并培养成村支书、主任和副主任,并将党小组建立在工作专班,有效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村级班子建强了,如何发动群众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刘杰做农村工作尤其是群众工作很有一套,他总结的方法是:必须要以群众的思维开展工作,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讲解政策,用群众身边事例解决问题;驻村必须要“驻心”,要公心为上,以真心换真心,与群众打成一片。这样才能更好地凝聚群众、服务群众。

同时,他还带着村民们一起商讨制定村规民约,探索推行“三个考量”工作办法,对大家参与村寨义务建设的过程开展考量,年终进行奖励,努力做到人尽其用、人尽其才。

驻村以来,刘杰总是一门心思放在村寨的发展建设上。为提振村民的精气神,他结合村寨男女老少的特点,先后创新开展了军训、中秋篝火晚会、广场舞教学、留守儿童假期学习培训班、乡村味厨师培训等活动,为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4.jpg

2022年春节期间,刘杰毅然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选择留在了村里,抢抓时间与返乡过年的村民一起交心谈心,召开座谈会,讨论村寨的发展规划,动员他们支持参与家乡发展。

“我一直在外打工,过年时刘书记召集我们年轻人开展座谈,向我们讲解政策,介绍村寨的发展规划,我深受触动。”村里年轻小伙全波说,他作为外地人,却千方百计为我们村寨发展尽心尽力,每天晚上工作到深夜,我没有理由不留下来。

我是篾匠,可以编竹篱笆;

我是木匠,能改造休闲吧;

我擅长泥水工,可以砌砖墙;

我们小孩子,可以帮忙打扫卫生;

……

如今,进驻大寨的驻村干部、村组干部、党员群众、新媒体团队、设计团队、外来有志青年已达20人,在刘杰带领下,大寨村没有人是旁观者,也没有一个人“掉队”。

“下午预定3桌饭菜,又有团队来观摩学习。”接到电话,回村开办“农家乐”的王海燕开始忙活起来。

“刘书记亲自到县城做我们的工作,希望我回村发展,办餐饮,既能为家乡发展出力又能照顾老人。”“能把餐馆开到老家,自己做梦也没有想到。”谈起未来,38岁的王海燕有着无限憧憬。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今,在刘杰的示范引领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界社会力量的关心支持下,大寨村的面貌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幅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正接续铺展……

     | 铜仁市文明办

     | 安超

     | 张晓云

    田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