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改出教育新格局
近年来,江口县以教育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从教学管理、职称评聘、队伍建设、考核考评等方面打破常规,渐次转型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
走特色教育发展之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2018年秋季学期开学以来的每个星期五下午,全县近四万名师生放下课本,离开课堂,进操场、少年宫,参加以“快乐星期五”“周五行动令”为主题的体育艺术活动。
全面开展“两课两操”和大课间活动,每天锻炼一小时,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评定。
通过开展“快乐星期五”“周五行动令”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破解文化学习与体艺教育不平衡的矛盾,在坚持中小学课程、课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要求各学校将部分音、体、美以及地方课集中调整到星期五下午,要求老师、学生“两个100%”参与体艺活动,要求村小、乡镇中心学校必须分别设置5个、15个以上体育艺术项目供师生选择,要求老师、学生在活动项目选择上实现“2+1”,即所有师生都必须至少选择2个体育项目和1个艺术项目,要求要充分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将“4+2”特色教育落地落实,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发展格局。
“‘十二五’规划以来,江口县投入近20亿元新建了8所学校,2016年投入一个亿对全县的105所校园进行文化打造,结合民间传统文化,按照‘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把民间艺术传承下来。县教育局在探索体艺教育师生全覆盖、强基础的同时,以‘周五行动令’为主题,在每个星期五分片区开展校际间体育活动交流。”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向笔者介绍道。
2015年至2016年,江口县小学教育实现了六年级终端检测成绩两年排名全市第一,初中教育从2014年排名全市第八到连续两年排名全市第一,有效破解了教育改革体制束缚难题,构建了教育综合改革新格局。
打破单一管理体制补齐教育短板
实施教育均衡布局工程。针对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的发展趋势,提出并完成了教育均衡布局“581”工程,50%的小学生、80%的初中生、100%的高中生集中在县城就读目标,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
推行多元办学体制,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主体”的混合办学体制。打破职称评聘终身制,完善评价储备机制,建立校长评价储备机制,出台了《江口县中小学校长管理办法》,对校长选拔任用、权利义务、管理培训、考核奖惩等六个方面作出科学合理规定。
建立县域内公推校长、面向社会公招校长、校长个案培养管理、县级名校长评选、校长年度目标绩效考核机制等人才评价储备机制。
自2015年以来,江口县在太平中学、第三小学、第四中学等六所学校开展了竞争性选拔校长,由本校教职工、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及社会人士代表民主推荐校长人选,县教育部门组织考察,公推竞选学校校长,打破了常规的校长任命制。
实行逐级聘用激励机制。由学校校长聘用班子成员、班子成员聘用班主任、班主任聘用科任教师的三级聘用机制。
县级成立教育督导委员会,组建特邀督学队伍对乡镇(街道)及县教育部门依法行政、教育履职进行督查指导;成立乡级教育督导管理工作办公室,每个办公室配备3-5名专职督导员,实行挂牌督导辖区内2-5所学校责任工作制;成立校级教育督导管理工作站,专职督导员必须驻扎学校开展督学管理工作。
打破人才引进区域制,激发教师队伍活力。针对优秀人才队伍的不足,江口县打破区域限制,通过创新机制、教育赶超等举措破解人才缺乏难题。出台《江口县教职工管理规定》《江口县教师职称聘期年度考核办法》,实行职称聘用与年度考核直接挂钩,一年不合格降一级职称;连续两年不合格作待岗处理,只发放基本生活费;连续三年不合格解聘。
实施教育提升“3223”工程,用3年时间打造2所知名高中、20所品牌中小学、300名教育先锋。建立动态监测课改机制、期末检测末位培训制、教师跟考制,定期对工作的进展效果进行检查评估,鞭策后进教师,形成师生终身受益的成功教育模式,补齐教育短板。
合理分配资源推行多元办学机制
推行多元办学体制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主体”的混合办学体制,实施教学均衡发展工程。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趋势下,针对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提出实施教学“3223”和“581”均衡发展工程。
探索学段管理模式,为缓解乡镇小学的师资压力,最大限度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在部分乡镇推行“4+5”“5+4”学段管理新模式。
合理布局、多元办学,教学质量有了质的改善。立足实际情况,江口全县初级中学由原来的12所减少到现在的7所,把德旺、太平、坝盘、怒溪中学整合到新建的思源实验学校,凯德中学托管到民办淮阳中学,新建江口县第三小学。
科学的规划,合理的整合,创造了好的教育成绩,2015-2016年全县的中考成绩连续两年排名全市第一,2017年全市第二:小学六年级、初中八年级全市终端检测连续三年全市第一,高考一、二本录取率逐年提高。
一个个数字的背后,一项项的教育改革实践,是江口教育大提速的声声号角。( 秦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