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石阡县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整合资源,加大对各校硬、软件实施投入,各地学校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教育发展欣欣向荣。并鼓励各校因地制宜利用好当地的民风民俗文化,合理融入少年宫多功能活动室,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展示自我的舞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都有一技之长。
课外活动
记者在石阡县甘溪、中坝、汤山一小等学校看到,随着下午最后一节课下课铃声的响起,学生们有序来到自己喜爱的兴趣活动小组。集合、排队、铺纸、练声、磨墨,大家各自开展课前准备工作,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不一会儿,整个校园内,红歌郎朗、鼓声震耳、琴声瑟瑟、墨色飘香,各兴趣小组活动开展有声有色。并结合当地传统民族文化,甚至把部分课堂搬到操场上,老师巧用身边材料自制道具,把石阡的仡佬毛龙、蹦蹦鼓、竹竿舞、说春、木偶戏等民俗文化融入少年宫活动,既传承和发扬了当地的民风民族文化,同时也弥补了开展兴趣活动课耗费巨资购买器材的需要,给家长及学校减轻经济负担,让孩子的课余生活得到充实,让留守儿童不在孤独,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学到知识。
据甘溪小学少年宫主任杨芹介绍:“我校少年宫严格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结合当地仡佬民风民俗、“红色文化”特色教育,整合我校现有的师资,积极开展红色歌曲舞蹈类,仡佬族、侗族民风民俗类,乐器类,金典诵读类,绘画类等17项活动,其中红色歌曲、仡佬娃娃龙、竹竿舞、蹦蹦鼓是我们学校的特色活动,均由学校专业老师担任辅导任务,达到了师生人人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少年宫活动上得以真实再现。走进活动课堂,只见孩子们全神贯注、认真聆听着老师的讲解,跟随着老师的示范动作,时而偏偏起舞、时而弹奏乐器,整个课堂十分活跃,焕发出勃勃生机。
来自甘溪小学四年级学生刘秀丽告诉记者:“我非常喜欢少年宫开展的活动,这个学期我参加的是电子琴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已经会弹好几首歌曲了,我心里真的很高兴,觉得太好玩了。”
甘溪小学五年级学生周星宇由于父母在外务工,爷爷奶奶已年迈,课余生活非常枯燥,自从学校开展了少年宫活动以后,他找到了乐趣,她说:“现在课余生活过得非常充实,让我了解了很多得民族文化知识,并朝着自己的梦想去努力,我非常喜欢少年宫活动。”
据悉,随着教育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生态心教育”的深入推进,现已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12个,今年,在县委宣传部的积极争取下,拟再建3个,到2018年确保每个乡镇都有1个标准化乡村少年宫。这一设施的逐步建成,将让全县青少年在活动中享受教育,在快乐中体验文明,从而提升全面综合素质,更让农村孩子的梦想在这里起航、高飞。(孙伟 罗洪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