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乡村学校少年宫已建成94所,覆盖62%的乡镇;获省级命名“十佳乡村学校少年宫”3所,命名了13所市级示范项目,搭建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公益性课外教育阵地;通过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推动“祖国好·家乡美”主题系列活动蓬勃开展,“童心向党”歌咏视频多次在中央文明网展播;推动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涌现出张竞文、田密、龙玥等一批全国、全省和全市美德少年……取得这样的成绩,对于经济欠发达的铜仁来说,实属不易。这是我市强化组织领导、整合社会力量、创新管理机制、突出活动特色所取得的成果。
项目建设有标准
10多年来,我市统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在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中,我市明确了建设标准,加强了项目的监督和落实,规范了教师辅导员、民间辅导员、志愿者辅导员队伍建设。
同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市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的实施意见》,规范了乡村学校少年宫室内功能室、室外活动场地、器材设备等硬件条件和管理机制、文化建设等软件环境标准。各个乡村学校少年宫逐一制定建设方案,全程监督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确保项目落地。
活动开展有载体
铜仁有未成年学生70万。多年来,我市通过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针对全市农村留守学生多、寄宿学生多的实际,科学合理设置能容纳更多人参与并便于参与的室外活动项目;针对农村学生视野受限的实际,较多的设置科普类、艺术类项目,同时还积极开展“祖国好·家乡美”、“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四在学校·幸福校园”、“三生四爱五心五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记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礼知耻、崇德向善。
结合学校师资和学生兴趣爱好,成立多种兴趣活动小组,组织开展未成年人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文体活动。特别是结合各地地域文化特点,开展乡土民俗文化活动和手工制作、劳动实践、科技普及、民俗体验活动,举办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成果展示活动,吸引未成年人参与,培养兴趣爱好,提高动手能力。
将德江傩面具雕刻、江口金钱杆、沿河土家山歌和摆手舞、松桃苗绣和四面鼓、玉屏箫笛等本土极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融入到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各类活动,培养民间小艺人,民间民俗艺术文化在各个少年宫蔚然成风,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工作推动有机制
全市在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中,明确由学校校长负总责,指定专门教师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实行学校与少年宫一套班子、双重管理、独立运行;出台《铜仁市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管理办法》,按“一校一档”进行档案管理,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活动项目、设备登记、财务收支等作出规定,规范活动的程序、内容和标准。
全面实行活动项目公示制,将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设置、活动形式和时间、负责人等信息制作成公示栏,将活动开展情况制作成展板,定期发布,接受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
出台《铜仁市乡村学校少年宫考核办法》,由市文明办、教育、财政等部门组成的督查考评组,对乡村学校少年宫运行管理情况进行每年两次督查考核,其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经费补贴和项目匹配的重要依据。
项目运转有保障
市委、市政府把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纳入了“十大民生工程”实施内容,列入区县年度目标和绩效考核内容,定期跟踪项目实施情况。市县两级建立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党委领导、文明委协调、有关部门协作、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各级文明单位发挥资源优势,明确一个或几个文明单位帮助联系一个乡村学校少年宫,定期开展帮联活动。据了解,活动开展一年来,帮联文明单位共补充乡村学校少年宫设备价值100多万元,开展联谊活动70余次。
全市每年定期举办一次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培训会,通过现场参观、经验交流、培训指导等形式,对各区县文明办、教育、财政部门负责人和项目学校校长和管理员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升乡村学校少年宫建管水平。
春风化雨润幼苗,只待大树参天日。
一项项易知易行的道德实践活动,一个个自强自立的美德少年,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无私奉献,推动着铜仁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黔东少年正以蓬勃向上、乐观友善的精神风貌,昭示着桃源铜仁无比美好的未来。(黄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