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校园欺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2016/12/27    来源:     点击:4881   

近日,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引起各方舆论及思考。

学生时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对学生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知识,思想,价值观,世界观等等在这个时期都是处于一个启蒙的阶段。学校软件、硬件环境的优劣,对儿童今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今年6月,李克强总理对校园暴力频发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教育部要会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

今年11月,总理在第六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指出,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是社会道德文明、尊重保障人权、国家法治水平的体现。要进一步加大执法监督和政策执行力度,严厉打击校园欺凌、暴力、虐待、性侵、拐卖等侵害妇女儿童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

校园暴力时有发生。有学校的地方就有学生,孩子之间也免不了过节,学生冲突也是难以避免的。其中有一种学生冲突被称为校园欺凌,它指的是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言语以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

面对这样的畸形法则,面对越来越普遍的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中国的学生、学校和家长们却没有非常合适的、有效的处理方式。

有舆论认为,制定反欺凌法律的最终目的不是把全世界的“熊孩子”都送进监狱,法律只是受害者最后一道救济。在恶意发生之前,反欺凌同样包括心理疏导和预防。在近期多起校园欺凌事件的新闻曝光后,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推出《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整治的通知》,专项整治期间的整治措施包括展开批评教育、心理疏导,涉嫌违法犯罪行为的将立案查处。

舆论认为,校园暴力的背后是被欺凌者的报复行动,惩处暴力行为只是法律解决校园欺凌事件的结果,从根处解决,才是反欺凌法律的完备之处。

部分舆论认为,说到底,频发的校园霸凌事件显示了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某一环节的破缺,父母难辞其咎。他们一方面热衷于发嗲、装嫩,拒绝让孩子成长、断奶,另一方面又笃信圆滑市侩、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他们从小就对孩子诱之以利,而不是晓之以理,道破利害而不是申明原则。他们追求华而不实的表象,早早地把孩子训练出流利的成人腔,却丝毫不懂得尊重他人。这种看似离谱的错乱无时无刻地发生。因为家庭教育失败导致的校园霸凌事件,很多最终只能以“力争达到多方认可的结果”不了了之。

为预防校园暴力犯罪,有专家建议,首先要开设青少年防身课程,要增强学生自我们防范意识;其次是需要更多教育主体协同注重中小学的学生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从根源来解决疏浚与治理。(德江县网信办  徐桂红)

     | 铜仁市文明办

     | 安超

     | 张晓云

    田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