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媒体时代,新媒体异军突起,各类信息海量呈现,传统媒体传播渠道滞后,受众需求多元化等多种因素叠加,导致当今的传播生态、传播格局与传播效果发生了裂变。
在重大政治活动中,长期处于新闻舆论“第三梯队”的地市党报如何在“裂变”中出彩?怎样呈现优质新闻作品?如何打好主动仗吗?……怎样发出时代强音,彰显时代主流价值,引领社会文明进步,此乃传统媒体特别是地市党报不得不面对的新命题。
好比同样的食材,不同的烹饪方式会有不同佳肴。同理,同样的新闻素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会出现不同效果,甚至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应。
目前,“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正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如何做一名合格党员,先进典型无疑是生动的标尺、丰满的先锋形象。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能发现,长期以来,习近平同志点赞了许多先进典型,曾在全国产生过广泛影响。
今年4月22日,中共武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在第1至13版隆重推出“两学一做”特别策划,12路记者分赴上海、云南、浙江、山东、四川、福建、河南、河北、陕西等9个省市的20多个市、县、乡、村,总行程超过一万公里,回访曾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过的12位共产党员,重新挖掘他们的先进事迹,在特别时间集中推出报道,并通过新媒体广泛传播,引发了社会各界热议。
《长江日报》回访的12名共产党员分别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兰辉、尖兵铁旅的“测一代”邵世坤、大学生村官张广秀、县委书记的好榜样谷文昌、高风亮节的公仆吕玉兰、新时期公正为民好法官邹碧华、农村党员干部先进楷模郑九万、新时期县委书记的榜样王伯祥、新时期农民工好代表李学生、独龙族带头人高德荣、爱民书记文建明和蓬莱“新八仙”姜世谭。
《长江日报》12路记者深入12位共产党员工作、生活过的地方,近距离接触先进典型,聆听群众的评价,记者们一次次被感动,“那是一种震撼心灵的精神力量”。该报记者表示,作为共产党员,这本身就是一次生动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更加坚定信仰信念;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更加体会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长江日报》的评论员文章指出,这12位优秀共产党员的名字,我们也许并不陌生;他们大多是普通党员,大多工作在基层,他们的事迹曾感动千千万万的人。通过回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作为,留给一方土地和人民强大的感召和力量。这种力量,正是我们党不可战胜的全部秘密,也注定是我们党始终以先锋队形象,带领各族人民向“两个一百年”目标坚定迈进的源泉和保证。
《长江日报》“两学一做”特别策划“总书记点赞的12名共产党员”刊发后,该报连续几天浓墨重彩刊发同一主题的相关新闻报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也获得新闻界褒奖。目前,这一策划成果已编辑为《点赞优秀共产党员》书籍,由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成为“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学习参考书目。
“这是信仰信念的力量,这是清白干净的力量,这是道德品行的力量,这是行动奉献的力量!”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利用午休时间认真阅读这组重大主题报道后,号召全市广大党员向这些先进典型学习,见贤思齐,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
《长江日报》的实践再次证明,在重大政治活动中地市党报可创新时政新闻,做大做强做精时政新闻,放大时政新闻新闻舆论效应的。独树一帜,《长江日报》此次特别策划不但让人感受了党报的清新之风,更让人感受了“震撼心灵的精神力量”。
在全媒体时代,当前新闻传媒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创新重大主题报道,进一步提升舆论引导和影响力,是地市党报谋求自身发展、塑造和巩固主流媒体地位的一个重要课题。
《长江日报》此次特别策划提供了范式,值得广大同仁认真学习、参考和借鉴。
启示一:突出好“政治意识”
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地市党报需要突出好政治意识,牢固这个“定海神针”。《长江日报》此次特别策划树立了党媒风范,充分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作用。增强政治意识,并不是空洞抽象的概念,要让它体现在每一次具体的采访、每一篇具体的报道、每一个具体的版面之中。只有突出好政治意识,才能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做到大事不糊涂、大事大处理,讲政治,讲正气,讲纪律,体现较高的政治智慧、政治艺术和新闻素养,保质保量完成重大政治活动报道任务,使主流媒体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体现党媒的党性和核心竞争力。
当前,党报重大主题报道不仅不能削弱,而应发挥优势,强化主流大报风范,掌控好社会舆论。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断融合的大背景下,地市党要进一步突出好政治意识,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把控和创新,是新时期党报等主流媒体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媒体舆论引导能力水平的集中检验,从而强化提升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传播力。
启示二:选择好“突破口”
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地市党报需要找准新的切入口,追求新闻价值最大化。《长江日报》从全国众多的先进典型人物中,精挑细选这12名共产党员,他们是各行各业不同时期的典型代表,相同之处在于皆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过。重新回访这12名优秀共产党员,把他们的典型事迹置放在“两学一做”重大活动大背景下,政治要义和典型意义更加凸显。
当今,各类信息海量呈现,传统媒体尤其是地市党报如何在众声喧嚣中发出最强音,在重大政治活动中彰显主流价值,面临新闻素材取舍、新闻主题突破、新闻表现手法等多重瓶颈,亟待选择好“突破口”,运用多种表现新闻的形式,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彰显主流媒体权威性。
启示三:把握好“时效度”
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地市党报需要把握时机,诠释好重大主题。《长江日报》当日见报的头版头条是湖北省委安排部署全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的消息,头版二条是武汉市委常委会研究全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施方案的消息,报眼至倒头条位置分别是:栏目“两学一做”特别策划“总书记点赞的12名共产党员”、资料图片“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后九村探望郑九万”、本报评论员文章《用行动体现信仰的力量》与版序导读。当日,该报具有新闻主题突出,新闻要素精当,新闻版面端庄等特点,充分展示大报风范。
地市党报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两大“难点”是:主题重大和难以表达。在全新的媒体传播生态和语境下,客观存在着新闻资源共享的形势,使得地市党报被动或主动地参与重大主题报道的竞争。如果要脱颖而出或独占鳌头,那么就需要精准把握“时效度”,抢占新闻舆论制高点,凸显媒体特色,不断接近核心信息源,直接去解读、阐释重大主题。
启示四:运用好“新闻视角”
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地市党报需要运用好“新闻视角”,让受众喜闻乐见。目前,不少新闻媒体对受众不是采取平视的目光,更多的是居高临下的俯视和一副教训人的口吻,导致新闻作品“生、硬、冷”的通病长期存在。这现象个中原因颇多。可是,每一篇(组)优秀新闻作品,大多汇集了众多过人之处,如题材重大、与百姓贴近、版面表现有张力、整体结构布局精巧、善于捕捉细节等,其实在这表象之下有一个共同的连接点——新闻视角。
如果说,新闻主题被视为新闻报道的灵魂,那么,新闻视角就是新闻报道的眼睛。我们在做重大主题报道时,切忌从大而全、多而杂的角度面面俱到,形成“措施一二三、成绩一二三”的固定模式,而忽视了普通百姓平时都能接触到的兴奋点。这个兴奋点就是百姓关注的新闻点,这个新闻点就是记者需要的新闻视角,这个新闻视角就是新闻采写的着力点和切入点。选择好的新闻视角可为新闻作品增色,让受众喜闻乐见。
启示五:发扬好“工匠精神”
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地市党报需发扬好“工匠精神”,推出精品作品。在版面处理上,《长江日报》这组报道既突出党报端庄大气、要素突出、图文搭配等特色,又注重编排细节,如每篇人物报道左栏通栏配置“两学一做”特别策划“总书记点赞的12名共产党员”栏目,并配置“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核心文字。再按习近平总书记对每个报道对象的评语、突出对象特质的一张工作照、文章核心内容提示、主题通讯等精心编辑,甚至采用了党报少用的“本报特派记者xxx发至xxx地”的电头模式,让远在武汉的读者视角被记者牵引到了报道对象所在全国各地的第一现场,此类细节方面的处理进一步拉近报道对象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细节决定成败,新闻报道也不例外。“标题党”、“噱头新闻”、“乌龙新闻”……实事求是说,当前新闻工作者职业光环不在,新闻媒体从业“门槛”降低,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导致新闻写作碎片化、庸俗化、简单化、无聊化充斥各类媒介,甚至严重影响了新闻媒体公信力,甚至影响了党委政府威信形象。基于此,党媒特别是地市党报亟待弘扬“工匠精神”,放下功利心、浮躁心,带着对百姓的真切感情深入采访现场,身体力行“走转改”,把精力和智慧汇集贯穿工作的每个环节,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全心全意做好新时期传媒人,以勇创一流业绩、采写一流精品、编辑一流版面的信念,躬身耕耘好“责任地”,为社会提供更多有思想、有品质、有温度精神食粮。
启示六:树立好“全媒体思维”
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地市党报需要树立好“全媒体思维”,提升新闻作品影响力。互联网媒介集文字、视频、音频等所有传统的新闻传播形式于一身,具备实时性、便捷性、互动性等特点,形成了全新的阅读体验感受。基于此,《长江日报》这组报道同时在长江全媒体旗下的微博、微信、APP、数字报、网站、PC端等新媒介刊播,并及时跟进后续报道,让受众全景式了解、感知和学习此次集中报道的12个先进典型人物。
《长江日报》的实践再次证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从而实现了报纸、移动新媒体(微博、微信、微视、微刊、二维码、手机报、客户端等)和网站三大发布平台的全面融合,从而使报纸的“全面权威”,新媒体的“快速、互动、易于分享”,及其网站的“多媒体传播”有机结合,实现了新闻的多元化多渠道传播,形成了新闻报道合力,大大提高了新闻传播效果。
启示七:使用好“重大主题报道成果”
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地市党报需要使用好“重大主题报道成果”,彰显社会主流价值。重大主题报道因为主题之“重”、之“大”,历来是党报的传统优势,但也是全媒体时代党报创新的重点和难点。这就要求新闻媒体领导靠前指挥排忧解难,团队同心携手奋进,更需要参与采编人员树立受众之上的原则,需要记者身体力行“走转改”,需要编辑精益求精优化版面等等,总之,重大主题报道需要耗费大力人力物力,所以,使用好重大主题报道成果”尤为重要。
《长江日报》的实践证明,重大主题报道能在社会建设中既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又能有效提升媒体的权威性,还能增强媒体的美誉度。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新闻策划,通过重大主题报道进一步强化编采人员的精品意识、读者意识,激发了他们在工作中求活、求新、求精的激情,不断锤炼采编人员工作作风,改进新闻报道文风,改变版面表现方式,提升主流媒体新闻舆引导力。
我们的实践证明,重大主题报道具有“抓得准、抓得好、抓得深、影响大”的属性,因此,地市党报要有“深耕本地、参照全省、观瞻全国、放眼全球”的视野,摆脱偏安一偶的固有思维束缚,不断创新传播理念,特别要注意在百姓身边发现、挖掘、宣传一批具有时代特色、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先进典型,以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采取重大报道成果展示、编辑出版图书、先进人物代表作报告、先进典型理论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灵活使用好“重大主题报道成果”,继续发挥先进典型产生的正能量,引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我们的实践证明,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是党媒的职责使命,也是党媒彰显权威性、影响力,区别于其他媒体的优势所在。所以,党媒特别是地市党报务必重视新闻策划,不断推陈出新推出有深度、高度和温度的新闻作品,让新闻更厚重、更温暖、更给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的实践证明,做大做强做精重大主题报道关键在于:事前策划,着力创新;事中协调,应变主动;事后总结,积累经验;团队协作,发挥优势;领导重视,靠前指挥。
我们的实践证明,新闻策划因其原创性和影响力越来越受到新闻从业者的重视,在新闻实践中被充分运用,成为提升媒体品牌和吸引受众的有力“利器”和“抓手”。强化新闻策划,挖掘新闻的内涵意义,做大做强做精重大主题报道,正是地市党报实现报道内容和方式创新,不断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引擎”和制胜“秘诀”。只有注重和强化新闻策划,才能使地市党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掘最大新闻价值,提高新闻传播效应。
业界人士强调,办报就是办特色,要将“命题作文”做成“特色菜”,从而提高地市报舆论引导能力。业界人士指出,作为党报尤其是地市党报,需要做出有吸引力、有感染力、影响广泛、意义重大的主题报道,不断发出时代强音,彰显时代主流价值,为追梦中国营造良好新闻舆论氛围,在服务大局、正确引导舆论方面发挥作用,从而在纷繁复杂的媒体竞争中提升主流媒体地位,掌握主流媒体话语权,彰显主流媒体价值观,引领社会文明进步。
在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如何通过新闻策划实现创新重大主题报道,进而把控媒体竞争的主动权?综前所述,新闻媒体尤其是地市报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重要指示讲话精神为指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立足岗位追求卓越、肩负使命恪尽职守和心怀理想求真务实的赤诚情怀,聚力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传播正能量!重任在肩,使命光荣,我们务必注重新闻策划,强化重大主题报道,推动媒体转型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不断推出新闻精品,切实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铜仁日报社 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