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江县堰塘土家族乡高家湾社区坝区新落成的300余个家庭微农场,成为县城居民周末休闲的新去处。这是堰塘乡立足城郊优势,以“化整为零”模式发展特色产业,创新推出“家庭微农场”项目,激活周末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高家湾社区坝区距德江县城仅15分钟车程,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然而,过去这里曾面临土地零散闲置、种粮效益低的困境。“群众守着‘好田’过‘穷日子’。”堰塘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唐灿东介绍,为破解发展瓶颈,乡里创新采用“化整为零”的招商引资模式,成功吸引多家农业经营主体入驻,将“小地块”盘活为“大园区”。
如今,坝区产业布局已然成型:280亩蜂糖李枝繁叶茂,120亩草莓绿意盎然,15亩火龙果挂满枝头,88亩吊瓜饱满圆润,250亩鲜食玉米丰收在即。今年新引进的120亩柑橘和葡萄,更是让坝区实现了“四季有果、错峰上市”的良性循环。产业基础夯实了,如何进一步引流变现?堰塘乡将目光投向了农旅融合。

今年11月,由乡强村富民公司投资的“家庭微农场”项目应运而生。300余块20至50平方米的“小菜园”,统一提供围栏、灌溉和标识牌,以每块年租200元至500元的价格,面向县城家庭开放认领。“周末带孩子来松土、浇水,再顺路摘几斤草莓,比逛商场有意义多了!”德江市民杨女士已成为第34号“农场主”。据公司负责人高文艺介绍,微农场通过“认养+托管+采摘”模式,精准对接县城家庭需求,一经推出便被预订过半,推动坝区从“单一种植基地”向“休闲体验乐园”转型。

“微农场”不仅带火了采摘经济,更激活了集体的“账本”。高家湾社区党支部书记高月芳算了一笔账:土地租金由过去每亩300元提升至650元;项目还能提供200余个“家门口”的务工岗位,农忙时节可达500余人次,人均年增收约1.5万元。57岁的脱贫户田茂维说,“以前冬闲田只能闲置荒着,现在翻犁、施肥、管护全有活干。”他在草莓基地负责日常管护,每月有2400元的稳定工资,年底还有土地入股分红。

“家庭微农场是我们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周末经济的重要抓手。”堰塘乡党委书记王玉忠表示,该项目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的田园向往,更带来了新的消费增长点,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彩”的多赢局面。

堰塘乡将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完善配套设施,推动“果园”变“公园”,“产区”变“景区”,努力将高家湾坝区打造成集休闲观光、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城郊“后花园”和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冯青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