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动态】解锁乡村振兴新玩法!印江板溪:“村光大道”活文化美乡村
2025/10/14    来源:微印江     点击:401   

今年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板溪镇充分发挥文艺在乡村振兴中的赋能作用,通过“宣讲启智+文艺聚力+表扬树模”模式,将舞台搭到田间地头,让群众成为乡村文化的主角,创新打造“村光大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走出了一条政府搭台、群众唱戏、文化润心、智志双扶的乡村治理新路径,让美丽乡村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实现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构建“三级联动”

筑牢文明实践基础

板溪镇构建“镇级统筹、村级主导、群众主体”的三级联动工作格局,确保“村光大道”活动有序、有力、有效开展。

5.jpg

一是政府牵头明方向。板溪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将“村光大道”建设列为重点民生工程。成立由镇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专项工作组,统筹整合文化、教育、农业、民政等多方资源,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及时解决活动开展中遇到的场地、资金、安全等问题。目前已投入10余万元对全镇文化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为“村光大道”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55.jpg

二是村级主导强组织。各村将“村光大道”活动纳入村级重点工作清单,结合实际制定轮办方案,固定每两月开展一期“村光大道”活动,形成了“一村一品、月月有戏”的生动局面。村“两委”干部带头参与节目策划,动员本村文艺能人组建民歌队、舞蹈队、器乐队等文艺团体30支,利用农闲时节组织集中排练,涌现出了一批“民间歌手”“乡村舞者”。

555.jpg

三是群众自发当主角。“村光大道”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理念,让普通农民真正成为舞台的主人。活动采取“群众点单、政府配送”模式,节目内容完全由村民自主决定,既有原生态的山歌对唱,也有自编自演的小品相声,还有传统非遗技艺展示。截至目前,已有100余名村民登上“村光大道”舞台,其中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仅12岁。活动采取“线上+线下”同步展演模式,通过村级微信视频号、抖音等平台进行直播,累计吸引百万人次观看,真正实现了“小舞台”连接“大世界”。

5555.jpg

   做优“三个环节”

丰富文明实践内涵

“村光大道”活动精心设置了文艺表演、知识宣讲、新风表扬三个核心环节,将娱乐、学习和激励融为一体,形成了以“艺”为媒、以“学”促行、以“评”树典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探索。

55555.jpg

一是文艺表演多姿多彩。“村光大道”舞台涵盖歌舞、曲艺、杂技、小品等类别,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交融、乡土与时尚并存的文艺盛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多节目都是村民根据身边人、身边事创作改编,既保留了泥土芬芳,又富有时代气息,让观众在欢声笑语中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下洞村村民演绎的《来了不想走》《咱老百姓》等民歌,唱出了新时代农民的心声;高枧村、泉溪村展示的“打锣鼓”“吹唢呐”等非遗项目,让百年技艺重焕生机;年轻人自发编排的现代舞蹈《神州舞起来》、动感架子鼓表演等,展现了乡村振兴的青春活力。

二是知识宣讲入脑入心。“村光大道”突破传统单向灌输的宣教模式,创造性地将知识普及、技能培训与文艺活动深度融合,打造“寓教于乐”智志双扶新模式。法律顾问任迪运用本地方言,以“摆龙门阵”的方式讲解婚姻家庭、土地承包等法律知识;县公安局民警王嘉怡用“土言土语”揭秘诈骗套路,教村民守好“钱袋子”。每个宣讲环节均设置“有奖竞答”,村民们踊跃参与,在轻松氛围中掌握知识。这种“文艺+宣讲”的模式,变“填鸭式”灌输为“互动式”学习,让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群众心田。

三是新风表扬见行见效。每期活动固定设置道德模范、文明卫生家庭、“最美板溪人”等表扬环节,通过树立身边榜样引领文明新风。采取“村民推荐、村级初评、镇级复核”三级评选机制,确保评选公平公正。目前已评选表扬道德模范19名、“文明卫生家庭”57户,获奖代表在活动现场上台领奖,分享自家的“文明经”,不仅能获得荣誉证书,还能领取文明卫生大礼包。这种“精神+物质”的双重激励,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参与文明创建积极性。

555555555555555.jpg

   实现“三个提升”

彰显文明实践价值

“村光大道”品牌的持续开展,为板溪镇带来了显著变化,实现了精神文化与乡村发展的同频共振。

5555555555555555555555.jpg

一是文化自信立起来。“村光大道”为传统文化提供了展示平台,让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重获新生。文化自信的树立,让村民们更加珍视本土文化,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纷纷返乡学习技艺,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泉溪村的杨大爷带领徒弟表演的“吹唢呐”通过这个舞台得以传承发扬。活动开展以来,全镇新增民间文艺团体8个,恢复传统民俗活动5项,整理民间故事、歌谣20余首。

二是智志双扶活起来。“村光大道”不仅是文化舞台,更是智志双扶的重要阵地。活动中融入的产业政策宣讲、技术培训等内容,直接助推了产业发展。据统计,参与活动的群众中有10人新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种植辣椒、中药材等经济作物200余亩。返乡创业青年王勇在活动中了解到乡村振兴政策后,毅然回乡种植辣椒50亩,如今年收入达20万元。这种“唤醒文化自觉,激活发展引擎”的模式,真正实现了“富脑袋”与“富口袋”的有机统一,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力。

三是文明新风树起来。“村光大道”的持续开展,实现了乡风文明的显著提升。活动开展以来,全镇矛盾纠纷同比下降32%。村民自发组建“文明劝导队”“环境卫生监督队”等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村级红白理事会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板溪蔚然成风,乡村治理效能得到全面提升。

板溪镇“村光大道”以文化人、以文兴业,通过激活群众主体作用,创新智志双扶路径,实现了文化繁荣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这条独特的“村光大道”,不仅铺就了乡村文化的振兴之路,更照亮了农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下一步,板溪镇将继续深化“村光大道”品牌建设,拓展活动内涵,创新服务模式,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绘就“村美人和、业兴民富”的幸福画卷。(何娅)


     | 铜仁市文明办

     | 齐敏

     | 谢俞

    吴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