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沿河新景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锚定强村富民行动目标,立足镇域生态禀赋与产业基础,以党建为魂、产业为基、共享为要、人才为核、新风为韵,创新探索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路径,持续激发内生动力,推动新景人民共同富裕从“蓝图”迈向“实景”。
思想铸魂明方向。始终把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党员专题培训等形式,今年累计开展政治理论学习160余次,覆盖党员干部400余人次,推动理论学习转化为破解发展难题的实际行动。
组织强基筑堡垒。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建立非公企业党支部3个,实现镇域内企业党组织全覆盖,让党的旗帜在生产一线高高飘扬。实施“头雁领航”工程,选拔懂经营、善发展的致富带头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占比达75%,打造过硬“领头雁”队伍。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持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今年以来,全镇新发展党员5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1名。
合力聚势促增收。坚持党建引领,搭建“党建+志愿服务”平台,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等多方力量下沉一线,围绕群众需求开展政策宣讲、助农采茶、助残帮扶等志愿服务,用真情与实干架起党群“连心桥”。今年以来,已开展各类志愿服务60余次,覆盖群众800余人次。同时,持续推进强村富民行动,培育强村富民工坊9个,创新推出“工坊+村集体经济+农户”发展模式,实现村集体与群众利益共享。截至目前,累计实现村集体收益802万元,带动860名群众就业,发放务工工资572万元。
特色产业提质效。紧扣“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定位,构建以生态茶为核心主导,柑橘、烤烟、畜牧为重要支撑,黄花、辣椒、高粱、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短平快产业为多元补充的“1+3+N”农业产业体系。目前,全镇特色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已发展生态茶园2万余亩、柑橘1.05万余亩、烤烟1900余亩,直接带动40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形成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增收的良好格局。
三产融合拓空间。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推动产业发展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整合80年代知青文化底蕴与精品柑橘产业优势,策划实施边山农场特色小寨建设项目,打造集农事体验、柑橘采摘、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打卡地。今年以来,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增收2万元,有力推动一二三从单一发展迈向融合共进。
品牌引领强辐射。突出生态茶产业1个核心,依托3条现代化碾茶生产线,建成5个大型茶叶加工厂,形成“茶园连片化、加工集中化、销售品牌化”的发展格局。今年以来,全镇生态茶产业持续提质增效,年产值达5000万余元,其中碾茶加工量25吨、产值超400万元,产品远销北京、福建、贵阳等省内外城市。如今,生态茶产业不仅成为区域特色产业的亮眼名片,更是辐射带动周边更多农户参与茶叶种植,为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民主议事聚民智。依托院坝协商、板凳议事会等形式,积极推行“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会”民主议事模式,将理论政策宣传、移风易俗、基础设施改善等内容纳入议事范畴,集中听取群众意见,引导群众有事多商量、遇事好商量。今年以来,累计召开院坝协商、板凳议事会80余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70余条,修订完善村规民约13份,实现“群众事群众议、群众事群众办”,有效激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主动性。
村企联动强发展。以村企联动为抓手,创新实践“支部引办+社企合作”发展模式,引进培育经营主体12家,争取财政衔接资金2500万余元,申报扶贫产业项目34个,累计为村集体分红99万余元。深化村企合作实效,与达州中贸高粱公司、劲强辣椒公司达成订单收购协议,构建起“种、产、供、销”农业产业全链条。今年以来,依托该合作模式助力群众销售高粱、辣椒等农产品超2000余吨,实现销售额1300万余元,带动786户农户增收。
民生保障暖民心。积极贯彻落实跨省务工交通补贴、产业奖补等惠民政策,促进稳岗就业和农业发展。截至目前,申报交通补贴881人44.05万元,产业奖补443户226.86万元。全面深化社会救助提标扩面工作,精准认定低收入群体。今年来新增纳入城乡低保保障38户76人,认定特困供养人员3户3人,累计发放特困人员供养金、残疾人两项补贴等各类民生兜底保障资金588万余元,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无忧。强化就业帮扶,协调组织劳务输出48人,开发本土公益性岗位,援助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44人,让群众就业有门路、生活有保障。
广开门路引人才。聚焦村干部队伍建设,实施村干部后备力量“蓄水池”计划,面向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现任村干部等群体储备后备力量54名,为基层治理注入新生力量。立足镇域产业发展和民生需求,建立镇域人才信息库,分类收录农业技术指导、网络直播带货等领域实用人才10余人,实现人才资源底数清、情况明、调用便。
精准施策育人才。聚焦劳动力就业与农业发展两大核心领域精准发力,持续强化东西部劳务协作机制,组织开展劳动力就业政策宣传及岗位推介活动2场,完成脱贫人口劳动力稳岗就业技能培训340余人次,帮助120余人实现就近就业。同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功申报市、县两级示范家庭农场33户,拟发放培育补助资金107万元,还邀请农技专家、畜禽养殖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10余次,现场解决养殖场地环境优化、作物病虫害防治等问题,确保实用技术真正送到群众手中,让大家学得会、用得上。
用心用情留人才。聚焦返乡创业人才需求,构建乡村创业“全周期服务体系”。通过提供市场资源对接、政策申报指导、经营手续办理等“一站式”集成服务减少办事流程,推行“一对一”“多对一”精准服务。今年以来,累计靠前服务40余次,协助解决营业执照办理、农业贷款申请等实际问题60件。同时,健全长效服务机制,建立创业人才定期回访制度,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交流收集生产经营、生活保障等诉求,动态优质服务,为乡村振兴凝聚人才力量。
环境整治焕新颜。以“两清两改两治理”为抓手,组织党员干部、公益性岗位、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今年来新增垃圾转运点3个,清理乱堆乱放62处、残垣断壁6处,完成农户改厕46户、改圈22户,整改污水乱排乱放7处,农村村容村貌显著改善,群众生活幸福指数持续提升,让“宜居新景”成为共富发展的鲜明标识。
文化传承强自信。实施新景镇白果村传统村落项目,制定《白果村2024年传统村落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工作实施方案》,投入20万元修缮花坛164个,移栽金丝楠木672棵,让古村落实现“颜值”与“内涵”双提升。同时,依托“三八”妇女节等节假日,开展“传统文化进乡村”活动2场次,通过知识抢答、民俗体验等形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切实增强村民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
文明新风聚合力。始终以硬件建设为基础、文化活动为纽带、典型引领为抓手,持续涵养文明新风,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体育健身广场1个,配套篮球架、健身器材等设施,为群众日常文体活动提供便捷场所。今年以来,举办“迎春杯”篮球联赛1场次,吸引800余人次群众参与,有效丰富群众精神文化供给。同时,注重以典型评选树新风,常态化开展“卫生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今年已评选出先进典型12户,通过榜样示范带动,在全镇营造崇德向善、团结互助的良好民风,为共同富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张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