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碧江区滑石乡为破解“一老一小”服务难题,以老麻塘村试点创办首个农村公益“村托班”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强化阵地建设、加强班级管理、丰富服务功能,建立起服务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赋能中青年就业创业、提供老年康养需求的“全托”服务体系,有力助推乡村振兴。截至目前,“村托班”累计服务群众2200余人次。该案例入选贵州省2025年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展。其经验做法获《铜仁改革交流》(2025年第11期)刊发推广,并获市领导批示。
建好“村托班”阵地,托起少年儿童美好未来
整合项目资金、师资力量开办“村托班”,为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青年免费提供陪伴托管、艺体培训等服务。
整合资源建好阵地。统筹设施布局,整合党员之家、留守儿童之家、党群服务中心等各类村级阵地资源,配套完善桌椅、教具等教学设备,积极争取上级部门资金项目支持,依托老麻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投入资金18万元,建成童伴之家、爱心画室、微心愿室等服务阵地,配套建设篮球场、游泳池各1个,确保“村托班”有活动阵地。
整合力量配强师资。积极推动社会各界教育资源向“村托班”流动,通过购买铜仁市阳光志愿者协会社会化服务方式,从群众代表、政法机关、金融机构、社会组织中招募志愿者到“村托班”授课,免费提供法律、金融、书法、美术以及篮球、游泳等方面教学服务,着力打造一支集才艺锻炼、课外辅导、法治宣传、爱心志愿于一体的“村托班”师资队伍,全面服务村内儿童。截至目前,共有60余名志愿教师为“村托班”提供服务。
整合需求优化课程。通过走访调研,以问卷方式吸纳家长学生意见,针对性设置“村托班”辅导时间,明确每年度寒暑假和春季、秋季学期每周六开展教学,课程包含艺术班、篮球班、写作班和游泳班,期间开设书法、绘画、手工等培训,举办科普宣传、法治宣传、文化传承等讲座,定期组织学生到周逸群陈列馆、铜仁市烈士陵园、铜仁市博物馆等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到贵阳、遵义等地开展研学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建立教师点评反馈机制,每学期组织教学专家、优秀教师到“村托班”听课点评,课后征求家长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反馈,形成双向机制保障教学质量。截至目前,常态化开设课程4门,参与研学活动260余人次。
整合事务联动管理。每班明确1名班主任老师,统筹班级课程设计、作业安排、活动开展等事宜,组建家长联络群,共享课程动态,增加个别辅导,提升学习效率。深化警校协作,定期组织开展防溺水、防性侵等宣传教育,为学生购买安全意外保险,让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学业有辅导、生活有陪伴、成长有守护,共建安全、有益、趣味的学习成长环境,助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见实效。截至目前,“村托班”已开展5期18个班次,免费辅导教育儿童500余人次。
拓展“村托班”功能,托出农村青年投身乡村振兴产业
立足白水贡米地方特色产业,深化拓展“村托班”服务内容,组织开展技能培训、托管盘活闲置资源资产,以“小载体”激活乡村振兴“大动能”,助力中年群众就业创业。
赋能培训就业。依托“村托班”场地开展技术培训班,特邀省级派驻科技特派员以及贵州农科院、铜仁学院等科研专家,对水稻栽培技术、高产示范、品种试验等进行技术交流,探索“一名高级专家+五名技术骨干”的“1+5”结对帮扶模式,为辖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主、农户等开展技能培训,普及水稻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技术知识。今年以来,举办老麻塘村“村托班”高质量发展培训班暨省市科技特派员专题辅导班和脱贫劳动力、边缘易致贫劳动力、突发严重困难劳动力“三类劳动力”生产技能培训4期,开展农业知识技能培训8场次530余人次。
赋能生产服务。为破解无人种地难题,立足本土和周边水稻种植面积广、需求大、土地相对集中连片的实际,盘活滑石乡老粮站和老麻塘村杨柳坪小学闲置场地、设施设备等资源,配齐收割机、拖拉机、插秧机等机械设备,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充分发挥“村托班”尖兵作用,宣传组织村内大户、技术能人、年轻劳动力组建白水贡米托管服务队,对在外务工和年迈群众不便自行种植的闲置承包地进行托管服务,通过全托或半托服务,实现种植务工两不误。目前,已在“村托班”建成农机社会化服务培训中心1处,成立农机合作社1个,组成一支具备43台农机、8名机手的固定农机服务团队1个,实现白水贡米“耕种管收”现代化农机全覆盖。通过托管作业,每年承揽土地翻犁300亩、机械育秧业务140亩以及无人机统防统治和机械收割业务各400亩。同时,采用托管服务后,每亩稻田可节省生产资料、劳动力等生产投入资金270元,农药用量减少20%-30%,亩产增长10%。
赋能创业致富。借助“村托班”平台,支持和引导乡村本土能人、返乡创业农民工、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等人才发挥自身资本、技术、信息等优势,创办领办家庭农场。从滑石乡5个行政村择优选取20名村级致富带头人,帮助农户解决流转土地、种苗供应、技术指导、市场销售等问题,通过家庭联营合作经营模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白水贡米产业发展。鼓励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与乡级强村富民公司签订种植收购协议,解决与市场对接不精准难题,将种植风险降到最低。截至目前,培育市区合作社示范社7个(市级3个)、家庭农场79家,白水贡米订单种植面积稳定在1万亩以上。
丰富“村托班”内涵,托好老年群众晚年幸福生活
立足“村托班”载体,充分发挥老年群众优势和才智,组织文娱和服务活动,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组织“适老”活动。加强“村托班”适老化改造,建设老年活动中心 1 处,内设图书阅览区、棋牌娱乐区、观影区、健身活动区等,为老年群众提供锻炼、休闲娱乐等服务。依托“村托班”开展“老有所乐”暖民心行动,开设烹饪类、艺术类、手工类以及智能手机教学等相关课程,满足长者群体多样化学习需求与成长愿望。依托“村托班”志愿服务团队,针对老年人特长,结合传统节日、特殊节点,组织老年群体开展春节制灯笼、端午节包粽子、中秋做月饼、重阳节蒸菊花糕等特色邻里文化活动。依托杨柳坪文化广场,每年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等活动,定期播放乡村露天公益电影,满足长者精神需求。截至目前,开展民俗活动12场次,提供“一站式”服务8次,老年人参与1200余人次。
开展“适老”服务。组织“村托班”志愿者定期入户走访、电话慰问老年群众家庭,加强文明创建、反电诈、用火用电安全、“两清两改两治理”等宣传,上门发放“干群连心服务卡”,为独居、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完成线上养老认证、高龄认证、养老保险缴纳等,建立与辖区老年人之间的“连心桥”,实现零距离服务。整合爱心企业、帮扶单位、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为长期病患的特殊老年人常态化开展义诊、健康知识科普、防范养老诈骗讲座等“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开展老年人走访慰问和服务168人次。
奉献“适老”才智。为凝聚“银龄”力量和智慧,村党支部通过“村托班”组建“邻里帮帮团”,创新搭建“献策、献艺、献智”平台,深挖和吸纳“银龄人才”资源,充分发挥长者热情高、劲头足、爱好广的特点,培育组建“老年欢”舞蹈队、“五老”志愿服务队,以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开展政策宣讲、倡导文明新风、化解矛盾纠纷,将长者的知识、阅历和特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截至目前,通过辖区老年群众帮助协调化解征地拆迁、邻里之间等矛盾纠纷23起,开展关爱青少年活动36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