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屏侗族自治县田坪镇白果村,有一棵树身粗大、枝干苍劲的古树白果树。白果村,也因这棵白果树而得名。
春天,孩子们在白果树下嬉戏,看着嫩嫩的绿芽长成美丽的扇叶;夏天,银杏树像一把大伞遮挡着骄阳,孩子们围着大树捉迷藏;秋天,银杏树叶在风雨中慢慢变黄;初冬,金黄的扇叶随着寒风翩翩起舞……春去秋来,一代又一代的人从白果树下走过,白果树见证着每个人的成长,更见证了白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
白果村主要有姚、黄、杨三大姓氏。据相关族谱记载,明朝中叶开始,姚、黄、杨姓祖先相继从江西、湖南迁徙至白果村,在此地落地生根,绵延子孙,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村落社区。发展至今,村子现辖17个村民组,总人口 311户1163人。
白果村属典型的喀斯特向丘陵过渡地貌,平均海拔高度600米,森林覆盖率85%,境内地势落差大,立体农业气候明显。独特的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由于没有产业支撑,大部分村民只能依靠外出务工来增加家庭收入,勉强维持生活。
白果村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6.8℃,年均降雨量1185.4mm。土壤类型以黄壤和山地黄棕壤为主,土壤多呈酸性,土层深厚、通透性好,适宜茶树生长。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使白果村成为了白茶种植的绝佳区域。该村依托土地、海拔、气候等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白茶产业。
2012年,白果村引入贵州玉屏白茶茶叶有限公司,在长林组、桃家冲组、湖溪坡组开始种植白茶,茶园的兴起让曾经的大片荒山变成了绿林。白果村充分发挥自身地域优势,综合利用茶园的前期基础优势,找准发力点持续推进“白果白茶”品牌建设,让白茶产业成为白果村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富民产业。2023年以来白果村新建1000平方米茶叶加工厂,带动周边农户60余人到茶叶基地务工,人均增收2500元。
2022年,白果村紧紧围绕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短平快的特色蔬菜产业,以“公司+村集体+大户”的发展模式,流转土地230亩种植荷兰豆,实现荷兰豆采收40余吨,带动村里80余户110人月增收2000元以上,有效盘活耕地资源,增加土地利用率,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23年10月,白果村通过与贵州农业职业学院有效沟通对接,争取到9.9万元产业帮扶资金,采取“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发展种植羊肚菌20亩,盘活村里撂荒土地,实现农民土地不撂荒,收入有增长。2024年,预计采收5000斤左右,产值20余万元,并成功申报“贵州省食用菌产业集体经济示范村(试点)建设项目”,建成25立方米冷库1个及烘干设备1台。
与此同时,白果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全村实施“四改一化”255户。有集中式安全人饮供水点7个,覆盖全村17个村民组所有农户。所有农户均已接入国家农电网,完成农电网全面改造。实现组组通硬化水泥路,连户路硬化率100%。实现移动、电信信号和4G网络全覆盖。户户实现100%安全住房,按户配备灶和卫生厕所,实现所有主要居住房屋室内外全硬化。拥有农民文化综合广场6个,安装太阳能路灯263盏,建有村级活动室1个。
近年来,白果村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凝心聚力、久久为功,进一步做大做强乡村产业,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统筹推进白茶、羊肚菌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益达33万元。
“三月采茶茶叶青,姐在房里绣手巾。西边绣起茶花朵,当中绣起采茶人。五月采茶茶叶团,茶树脚下老龙盘……”伴随着悠扬的歌声,白果树见证着白果村的山村巨变,镌刻着白果村人的回忆与乡愁。( 田艳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