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阳艳丽、山川景秀的美好时节,记者走进了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黑水镇朝阳村。这里,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乡村大地,一幅宜居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朝阳村位于黑水镇西部,距集镇 8 公里,离县城 21 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 67%,下辖 13 个村民组,是一个土家族聚居的特色传统村寨,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故事。
其地名源于20世纪农业合作化时期,饱含着人民对村庄如朝阳般蓬勃发展的美好期许。这里有着原生态的植被,传统竹编工匠技艺声名远扬。历史古迹如原黑水下坝乡公社旧址、办公房屋、医院老院子等见证了岁月变迁,自然风光中的千年银杏、千亩竹海、十里柳堤更是大自然赋予的珍贵礼物。山环水绕、气候宜人,无论何时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尤其是深秋,漫步其间,能感受到岁月留下的痕迹,那是先民智慧与勤劳的烙印,也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萌生出长留于此、追寻乡愁的情怀。
环境整治:扮靓乡村颜值 提升幸福指数
自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以来,朝阳村积极行动。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带头,引导群众参与其中,定期清理房屋周边杂草和垃圾,做到不留卫生死角。村民们从环境整治的受益者逐渐转变为建设者、参与者和监督者,共同为营造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而努力。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温学忠,见证并推动了朝阳村的蜕变。他满脸欣喜地说:“通过环境大整治,规整柴草垛、治理垃圾堆、粉刷围墙、绿化庭院,村子变美了,群众的日子也越过越舒心。”
在龙洞沟村民组的水泥硬化小道旁,60 岁的村民温顺权和其他村民在菜地里劳作。这条道路的打通意义非凡,不仅方便了群众出行,保障了学生上学安全,更成为党群一心、共筑振兴之路的有力证明。温顺权谈起这段从村委会到村小学校门口的 800 米道路时,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朝阳村以“美丽庭院”“最美家庭”“积分超市奖励”等活动为契机,激发群众积极性。村民们纷纷主动参与环境整治,实现了从“院子、园子、屋子”到“脑子”的整体转变,形成了全员参与的良好格局。同时,这一系列活动也推动了人居环境整治与文明创建齐头并进,持续提升了乡村的环境品质和文明程度。
产业发展:鼓起群众钱包 筑牢振兴根基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朝阳村以“强村富民”为目标,积极探索党建 + 产业发展模式。按照“村村联建、村企联营、村户联动”的思路,采取“党支部 + 集体经济 + 合作社 + 农户”运行模式,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引进强村富民合作社,大力发展柑橘、猕猴桃两大主导产业。目前,已发展精品果蔬产业 880 亩,其中红心猕猴桃 80 亩、柑橘 300 亩、密本南瓜 500 亩,还发展中药材黄精 50 亩。此外,全村个体工商户 14 户,开办小作坊 4 家,家庭农场 3 个,养殖大户 1 个,田园庭院经济也在“桃梨欢喜”农业示范带动下蓬勃发展,60 余户农户参与其中。
朝阳村的养牛产业也颇具规模。2017 年,整合财政扶贫资金 12.23 万元作为村集体经济入股养殖大户开办养牛场,养殖规模约 30 头,村集体经济按投入资金的 5%分红,截至目前累计分红 4.89 万元。同时,发动 23 户脱贫户与沿河合兴养殖场合作代养能繁母牛 80 头,每户分红 2000 元。2017 年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拨付 100 万元将朝阳村作为集体经济试点村,入股县医院,至今已获得可观分红。
朝阳村有着悠久的竹编文化传统。当前,该村创新竹编产品,将竹编工艺与水果产业相结合,开发出竹编扇、竹编包、竹编果盘等应用场景更广的产品,拓宽了竹编产品的销售渠道。同时,结合特色农业建设果酱、南瓜粉等深加工厂房,进一步延伸了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驻村第一书记张双对未来发展有着清晰的规划,将以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为重要抓手,通过多种途径吸引企业落地,推动村集体和农户收入增长,实现多方共赢。
文明乡风:焕发乡村活力 铸就乡村之魂
在朝阳村欢乐院坝广场上,村民们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清扫等志愿服务。通过参与活动攒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这种方式不仅让村庄环境变得更好,还增强了村民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朝阳村以创建全国卫生村镇、全国文明村镇为目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设置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等功能区。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提升村民身体素质、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和文化素养。同时,成立爱心志愿服务队伍,广泛开展政策宣讲、法律服务、扶危帮困等活动,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群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朝阳村坚持全面法治,通过召开群众会、院坝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法律法规,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和安全意识,使学法、守法、尊法成为风尚。推进“多网合一”,实行网格管理,设置综合网格,配备专业网格员和联户长,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和社会自治工作。民风淳朴,没有信访出村,矛盾纠纷都能在村里得到有效化解。
深入挖掘村庄文化和人文历史,合理布置文化长廊、文化墙、景观小品等,融入“监督一点通”、移风易俗、家风家训等元素,展示村庄主题、村规民约、新时代廉洁文化、崇贤尚德等内容,为乡村文化注入清廉因子。同时,完善图书阅览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历史文化长廊、文化活动广场、篮球场等基础设施,为村民提供丰富的文化娱乐空间。培育竹编工匠,推广竹编文化,发展竹编特色产业,让竹编文化走进校园、家园、果园,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通过开展卫生示范户、最美婆婆、最美媳妇、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并公布结果,倡导良好风尚。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 30 条村规民约,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有效遏制陈规陋习,形成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浓厚氛围。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朝阳村围绕“三美”和“五化”目标,坚持“五自”乡村建设模式,形成了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村级治理新格局。通过对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法治建设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朝阳村特色小寨已展露芳容。如今的朝阳村,沿途鲜花绽放、墙面彩绘色彩斑斓、屋舍整齐、道路整洁、景色如画、韵味别致,致富项目遍地开花,新厕所、污水处理设施等让村民生活更加便利。从田园风光到丰收喜悦,再到文明新风,朝阳村正成为村民心中向往的理想家园,一幅“和美乡村”的新画卷正精彩铺展。(张宏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