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庭院经济”助力和美乡村“双提升”
2024/06/11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文明铜仁     点击:338   

近日,在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亚鱼乡沙子坳村“三小园”里,一垄垄莴苣、一株株辣椒在阳光的照耀下青翠欲滴、鲜亮可人。

小园虽不大,却提升了乡村的颜值和内涵。“一方小小庭院,将资源变财源,让‘组组有风景,家家有收入’在我们村成为可能。”沙子坳村妇联主席潘发珍介绍道。

image.png

“自开展文明村创建以来,我们家家都‘比学赶超’,一家比一家整齐,种上蔬菜、瓜果、花草后,出门有花园,吃菜有菜园,采摘有果园。”正在自家小园里采摘辣椒的村民姚桂花特别感慨。

“三小园”先前是什么模样?村民们无奈地摆了摆手。过去不少农户的房前屋后,堆砌着废弃砖瓦、瓶瓶罐罐、破旧农具、杂草,扔掉十分可惜,留着不仅占地方而且不美观。

2023年,“庭院经济”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明确提出“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

玉屏依托“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特色小寨建设工作,指导辖区内各村利用田间路边、宅前院后闲置土地试点打造“三小园”(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让“三小园”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成为绘就美丽乡村画卷中的点睛之笔。

image.png

前庭花果飘香,后院蔬菜盎然。建设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就地取材,将废弃的砖瓦二次利用,村民投工投劳,采取废旧利用与新添购买相结合、本地特色与借鉴外地经验相结合等方式打造“三小园”。

“我们立足实际,拆除残垣断壁,清理三堆(草堆、柴堆、粪堆),划分地块,装上竹篱笆,鼓励村民种上瓜果蔬菜,在提升乡村颜值的同时,带动农户‘在家创收’。”潘发珍说道。

“三小园”不但催生了庭院经济,更满足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春来花满园,秋来果满枝,以前是我们羡慕城里人的生活,现在是城里人羡慕我们农村人的生活。”谈起发展“庭院经济”带来的变化,姚桂花乐得合不拢嘴。

image.png

门前百花齐放,屋后绿树成行,瓜果蔬菜满园。依托“三小园”建设,玉屏把发展“庭院经济”与农民增收致富、人居环境整治、庭院绿化美化、基层治理相结合,让庭院扮靓乡村、带动村民致富。

漫步皂角坪街道茅坪村,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里,各类时令蔬菜长势喜人,各色花卉遍布庭院周围,处处充盈着生机。

竹篱成点缀,旧瓦留乡愁。茅坪村党支部书记杨长权说,他们对边角土地进行丈量,充分利用农村的旧木料、旧砖瓦、旧农具进行装饰,把村里零散的土地利用起来,把庭院的“方寸地”建成“增收园”。

“许多村民都种上了蔬菜,现在随处可见绿茵茵的生命色。”杨长权说,为促进村民增收,他们还采取租赁的方式,推动“三小园”健康发展。

“我们自己上班的时候不能种植管护,如今通过租金认领,请村委会帮忙打理,在收成的时候还能帮忙买卖,不仅不耽搁我正常工作,还能增加一份收入。”茅坪村村民黄忠能高兴地说道。

“目前共有小菜园6亩、小果园10亩、小花园2.5亩,里面种满经济作物,改变的不仅仅是茅坪村的村容村貌,也给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杨长权表示,他们将全力推进“三小园”建设,以“小切口”带动乡村风貌“大变化”,用“绣花功夫”做活“边角经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image.png

随着一个个“三小园”的建设,解决了侗乡农村房前屋后杂物乱堆乱放以及闲置宅基地杂草丛生等问题,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整治人居环境,为村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发展特色产业,壮大了农村村级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发展思路,玉屏以庭院为载体,围绕“家”和“庭”做文章,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良性互促的“村美民富”局面正在形成。

image.png

如今,在玉屏广大乡村,农家庭院正承担起多样功能。有的开农家乐、办民宿、弄采摘园,有的开小超市、修理店、家庭作坊,这些综合种养、手工等多种生产方式的家庭经营形态,演绎起多彩角色。

留住乡愁留住美,庭院经济助振兴。回得去的故乡有着看得见的未来,多彩庭院正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人们相信,在新的历史征程中,玉屏的“庭院经济”助力和美乡村颜值与内涵“双提升”,并将为本地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实现富农兴农。

     | 铜仁市文明办

     | 安超

     | 张晓云

    田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