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着力在思想引领、移风易俗、典型选树、实践惠民上下功夫,不断厚植文明沃土,持续唱响文明新风“和谐曲”,进一步提升全县文明程度。
坚持成风化人,把准思想引领“主旋律”
该县持续选优配强宣讲队伍、创新宣讲方式、丰富宣讲内容,统筹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农家书屋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创新运用“理论宣传二人讲”等模式,把宣讲内容与基层群众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广泛开展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的宣传宣讲,让群众在寓教于乐中达到思想上解“惑”、政策上解“渴”。今年以来,该县开展党的最新理论宣讲800余场次,覆盖党员干部群众2万余人次。同时,不断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浸润,在乌江湿地公园、政府广场、红军广场等地安装景观小品30余处,设置公益广告2000余幅,拍摄文明行为公益视频28期,持续用主旋律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深化移风易俗,培育健康文明“新风尚”
该县坚持将移风易俗与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文明村镇创建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提供“菜单式”服务项目,通过移风易俗这把“乡风文明新钥匙”打开社会文明、群众人情减负“两把锁”。坚持以“一约四会”为抓手,重点围绕孝道文化、殡葬改革、整治滥办酒席等内容,持续深入移风易俗,传播文明理念、培育文明风尚。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利用春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各乡镇(街道)开展“推动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新风”等主题宣传活动300余场次,进一步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抵制陈规陋习。同时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活动,常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不断扩大文明村镇覆盖率,确保创出特色、取得实效。2023年以来,该县新申报获得全市文明村79个、全市文明乡镇14个、全市文明单位50个、全市文明家庭4户、全市文明校园20所。
突出典型引领,画好崇德向善“同心圆”
该县积极开展典型选树活动,认真组织、广泛动员、严格程序、积极发现,深入挖掘孝老爱亲、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敬业奉献、诚实守信等各类典型代表,先后共推荐先进典型36人。同步在“山歌沿河”“微沿河”等媒体平台开设典型宣传专栏,对先进典型事迹进行广泛宣传报道,最大限度地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力量,注重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广大群众向上向善。截至目前,该县推选“贵州好人”2人、“铜仁好人”6人、铜仁市第六届道德模范2人。同时,聚焦青少年群体,着力培育时代新人,积极选树“新时代好少年”,推选铜仁市“新时代好少年”2人、铜仁市“文明好少年”28人上榜,不断深化学习宣教活动,激发新时代青少年乐观进取、立德成人。
着眼实践惠民,搭建沟通群众“连心桥”
该县全面贯彻落实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五有”标准和“资源整合到位、体制机制健全、服务群众精准”的要求推进阵地建设,实现阵地全覆盖。以党员干部为主体,积极吸引各行各业热心人士、专业特长人员以及公益组织骨干力量充实志愿者队伍,有效形成横向覆盖各行业系统、纵向贯通县乡村三级的志愿服务网络。截至目前,该县登记在册文明实践志愿者86758人,志愿者队伍316支,志愿服务时长348余万小时,服务群众35余万人次。坚持需求导向,积极培育“乡村夜话龙门阵”“院坝协商·为爱减负”、微“孝”大爱等特色文明实践品牌,并按照“月月有活动、人人都参与”原则,广泛开展了“践行雷锋精神·参与志愿服务·创建文明城市”“与法同行·关爱成长”等文明实践活动,进一步激活志愿服务力量,丰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