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晓景乡:用产业“托”起乡村振兴
2022/09/08    来源:天眼新闻     点击:1328   

走进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铜仁市沿河自治县晓景乡七三村,青山绿水环绕下的特色田园综合体园区,好似丹青妙笔勾画的一幅绝美图画,让人心旷神怡。

稻花鱼示范田里,秋稻一片灿黄,鱼儿自由游弋;连片的荷塘绿波荡漾、绵绵不绝,煞是好看;翠绿的枝叶间,各色水果挂满枝头,山风拂过,果香扑鼻,让人垂涎欲滴;一户户农家院落里,金灿灿的玉米、火红的辣椒,晒出了“幸福的味道”,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显现出一派美好的景象。

1662433815093_1_副本.jpg

这只是晓景乡因地制宜,积极培育发展富民兴村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一道缩影。

近年来,晓景乡着力引领带动当地群众创业就业,增强村级、农户的“造血”功能,建立特色农业产业园,按照“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等农业生产经营共建发展模式,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助力群众增收。

生态养殖助民富 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走进位于七三村仰天窝山间的能繁母牛繁育基地,蔚蓝的天空、翠色的山峦、绿油油的牧地交相辉映,宛若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卷。

脸庞黝黑的侯志辉今年45岁,干起活来显得格外利索。他和妻子在养殖场里上班,每人每月工资4000元。“心里高兴,干活不累!”夫妻俩工作起来配合默契,侯志辉笑着说,“我们之前在外打工,一年跑下来,积蓄不多。今年乡里让我们来这里上班,收入不比在外务工少,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很满意。”

能繁母牛繁育基地由成都大农集团公司提供技术支撑,引进100头以耐热耐寒著称的安格斯能繁母牛,并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晓景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为平台,全乡17个村等额入股资金20万元,合力发展养牛业。同时,建立2000亩饲料基地、一个青贮饲料加工厂,明确干部深入养殖场指导示范点建设工作,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农民享受到产业发展红利。

在惠民政策的鼓励下,养殖产业不断壮大——生猪养殖上,吴家村、高寨村、大土村采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散养生猪存栏2747头,预计产值800万余元;山羊养殖上,目前全乡存栏1571只,预计产值350多万元;生态渔业养殖上,发展高标准稻田稻花鱼养殖、莲藕池养鱼,投放鱼苗8000斤,并充分利用乡辖区内峡门口水库发展生态养鱼,年产出5000斤,年收入7.5万元。

由于生态资源良好,晓景乡肉牛、生猪、渔业等生态养殖业态势良好,加之地处黔渝交界商贸活跃边区地带,昔日的“油盐古道”,正在成为周边地区重要的牲畜交易集散地。

“当前,我们正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依靠科技,加快产业化进程。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培育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提升产业化水平。激活流通,积极建设交易市场,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晓景乡党委书记张珍飞说。

撑起农田“保护伞” 咀嚼“山”里的幸福

为有效激活闲置资源,晓景乡科学谋划、分类施策,分步实施“造血”计划,不断注入资金,打造产业富民基地,培育彰显地区特点、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和品牌产业。

侯家寨村群众有着长期种植中药材的历史。目前,该村种植玉竹500亩、金银花585亩、黄柏200亩、白芨20亩、黄精和其他中药材80亩,带动当地群众持续增收,为加快实现产业兴旺、群众增收目标奠定了基础。

站在海拔近1000米的管家村管家盖山顶生态茶叶基地,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特有的云贵高原、乌江沿线小气候,赋予了当地茶叶富硒、有机等优良品质。在这里,随处可见采茶工人忙碌的身影。

“我们坚持统筹推进产业发展路子,采取‘政府支持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民众参与’的模式,鼓励农户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乡村产业优化升级,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兴旺打下坚实基础。”晓景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蔡应举说道。

此外,该乡还发展了以蜂糖李、空心李为主的特色水果产业,种植蜂糖李1897亩、空心李1777亩,蜜柚182亩;发展蔬菜2695亩,建立大棚蔬菜46个;发展辣椒产业1800亩,带动约600多户农户通过务工和土地流转增收。

依托优势布新局 田园晓景入画来

依托良好生态,晓景乡以生态养生为主线,以特色小镇建设为载体,涵盖乡村旅游、小镇风情、乡村农场、原味乡村与农家乐、乡愁体验区等多个功能区域,着力打造生态养生的“山水田园·美丽晓景”,提升当地群众的幸福生活指数。

该乡以推动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七三村和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管家村“两翼”加速发展为抓手,拓展空间规划,围绕“一区两园三带”战略布局,集中力量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延长产业链,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农业发展基地,完善搭建体系化物流网络,开展品牌化市场营销,推进社会化全程服务,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同时,围绕“旅游乡村”,推进综合性休闲农业园区、农业主题公园、观光采摘园等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建设好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和乡村旅游研学基地,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红色文化旅游,让人们在山水观光中体验到乡愁。(文叶飞 施平)


     | 铜仁市文明办

     | 安超

     | 张晓云

    田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