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连绵起伏;
树,火红娇艳。
盛夏,骄阳似火,驱车沿着蜿蜒山路爬上山之巅,来到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北角的沙子坡镇韩家村,成片的红枫与蓝天白云相接,映衬着这片土地的与众不同。
这里,曾是沙子坡镇一个名不见经传、一穷二白的偏僻小山村。“走出黑屋子,带着一身灰,眼前一片白”是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今,这里通过“村社合一”发展模式,抓好集体经济促增收致富,大力发展“两代”产业和“飞地”产业,成长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
修建一座广场 凝聚思想共识
背靠大山,面朝大山,出门只见石头山!
“靠山吃山”这句话对于昔日的韩家村来说并不适用,和许多偏远山村一样,过去因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缺水少地,始终难以摆脱贫穷。
“以前的韩家村,没有一条平整的路,没有一块像样的地,可以说是‘黑白灰’。”谈起以前的日子,土生土长的驻村干部李海松如是形容道。
为了改善生活,“望山犯难”的村民们一个接一个走下大岩顶,外出谋求发展,李海松也是其中之一。17岁便背上行囊外出闯荡的他先后到汕头、深圳等地打拼。攒下一些积蓄后,李海松选择回到日夜牵挂的韩家村,靠着跑运输成为村里第一拨发家致富的人。2011年,韩家村的村干部职位出现空当,在家人和老村干部的鼓励下,李海松参选村会计并成功当选。2013年,李海松又成功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那个时候乡亲们发展意识不强,大多是‘等着看’,为了打开工作局面,新任村‘两委’首先想到的是转变群众思想,发动乡亲们‘加入干’,用双手建设家乡。”一次群众代表大会上,在外面东奔西跑多年,见识稍广的李海松不仅提出要打响“韩家村知名度,让大家提到沙子坡就知道韩家村”,还抛出自筹资金新建村级文化广场的想法。
这一想法在当时引起了很多人反对,但办法总比困难多。韩家村“两委”积极争取乡贤人士的支持,通过疏通老党员、老村干部的思想,凝聚起建设文化广场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改变乡亲们的观念,大家纷纷投工投物。在全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拥有文化长廊、凉亭、文体设施的文化广场顺利建成,不仅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还成为村里展示党建、文化成果的重要场所。
“这件事过后,乡亲们相信我们想干事、能干事,后续村里开展其他工作,大家都很支持。”文化广场的建成不仅改变了村民们对这届村“两委”的认知,也开启了韩家村的蜕变之路。之后,韩家村积极向上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向下动员村民投工投劳,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实现村容村貌大变样。同时,韩家村通过完善村规民约,推行乡风文明“积分制”管理,来解决饮水设施、通村通组路、公共环境卫生等后续管理的问题,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文明村。
发展“两代”产业 集体经济从无到有
村无产业,无以致富。但谈及在土地少得可怜,还都是坡耕地的村里能发展什么,又该如何去发展,大家都开始犯愁。
没有思路,就出去找思路。2015年起,韩家村的村干部自掏腰包,带着乡贤人士和有发展意愿的村民到全市的先进村去寻求增收致富的好路子。哪里的种植发展得好,他们就去田间地头参观,哪里的养殖发展得如火如荼,他们就去了解技术和风险……
“取经”回来后,村“两委”组织村民代表多次商议,最终决定结合韩家村实际,通过“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以村自办合作社为平台,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发动村民以土地和现金等形式入股,发展苗木代种、生猪代养产业。
敲定代种苗木作为长效支柱产业之初,韩家村集体经济负债58万余元,面临没钱、没地、没苗的窘境。没有条件,就创造发展条件。2017年,经乡贤人士牵线搭桥,韩家村与铜仁市交通建设工程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公司统一提供幼苗和技术、统一销售,村集体负责流转闲置土地,建成苗圃种植基地,大户带头代种美国红枫、红叶石楠、海棠、樱花等观赏性苗木。
苗木代种不像其他种植产业,到了一定时间必须卖出去,只有接到订单的时候,村里才会组织群众挖树。2021年10月,村里接到350棵红枫苗的订单,李海松组织几名群众挖树。最早响应号召的大户李太松将红枫苗挖出打包好后,就在地里盘腿算起了收入账。“前几年在树下套种辣椒的收入,就和以前种玉米、黄豆的收入相当了,卖出去的苗木钱再加上在苗圃基地务工的收入,就更可观了。”
“种下去是产业,长起来是风景,卖出去是金银。”李海松说,树种达到了出售条件后,以每棵250元至280元不等的价格出售,以前是按“73”模式分配收入,现在按“55”模式,不仅为村民持续增收,更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同样是在乡贤人士的帮助下,韩家村与武峰牧业有限公司合作进行“生猪代养”,建设年出栏1000头的代养基地。武峰牧业负责提供仔猪、饲料、技术、销售等保障,韩家村负责建圈舍和相关基础设施。“与苗木代种相比,生猪代养零风险,收益高、见效快,村里只需投入少量人力喂养,长短结合,乡亲们短期有增收,长期有保障。”2021年,韩家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6.98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万元。
打破村级边界 拓宽增收富民渠道
盛夏,在韩家村的茶叶种植基地里,十余名群众头戴遮阳帽,弯着腰,熟练地将茶树丛中的杂草连根拔起,微风拂过,茶叶随风摇曳,映绿了山头。
穿梭在茶树丛中,李海松不时弯腰拔起除草膜上的杂草,不时叮嘱务工的群众不要将杂草放在除草膜上。
韩家村茶叶基地占地100余亩,但本村的土地只占了40%,剩下60%的土地来自相邻的冷草村。
沿着平整的产业路翻越几个山头,来到一片“山间荒地”,茂密的杂草为嫩绿的黄精幼苗遮蔽着烈日,这片用来种植黄精的“山间荒地”,同样属于冷草村。
“尽管‘两代’产业发展风生水起,但紧缺的土地资源也成了村里发展的绊脚石,村里的地全都用来代种苗木了,我们想继续发展壮大产业,却没有多余的土地可用。”李海松说,为了破解这一发展瓶颈,韩家村决定换一种“玩法”,打破村级边界,放大资源集聚效应,破解发展阻碍的“敲门砖”。
借他山之石,探索发展“飞地产业”。在与韩家村相邻的庹家、冷草两村有不少土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2020年,韩家村提出“跳出韩家村,发展韩家村”的工作思路,由综合开发专业合作社和春晖人士共同投资200万余元,流转相邻村庄闲置土地,通过“合作社+春晖使者+农户”发展模式,发展黄精360余亩,借他山之石、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抱团”谋发展,做大集体经济蛋糕。为进一步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实现“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组团发展,今年以来,印江积极探索、创新基层组织设置,立足党员结构、产业优势、发展重点,结合农业产业布局、基层组织示范区建设等实际,因地制宜、分类开展联村党组织组建工作,探索“村村联建、村企联建、镇村联建”模式。沙子坡镇结合实际,成立韩家联村治理党委,变“小支部单打独斗”为“大党委聚力出拳”,促进资源共享、抱团发展,拓宽村民致富和村集体增收路径。
从偏远山村到美丽乡村,从名不见经传到远近闻名,如今的韩家村正朝着产业更兴旺、村民更富裕、村庄更美丽的目标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