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蜿蜓整洁的公路,闻着沁人心脾的茶香,笔者来到了江口县双江街道镇江村。
如今的镇江村,房屋错落有致,道路整洁宽阔。听村民说,曾经,村里污水乱流、垃圾乱倒、柴草乱放,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科学施策,深入推进环境整治
近年来江口县提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建管并重,长效管护”的污水治理方案,在省市县各级部门大力支持下,镇江村通过国家补助、集体自筹,筹资筹劳等多种方式,铺设了1000米长的污水管网,还修建了两个污水处理池。
“我们村没有了以前的臭味,早上一推开窗就能闻到清新花香。”镇江村退伍军人舒继学说。
同样,在太平镇梵净山村前,清澈的太平河水流过整齐的鱼鳞坝。曾经,太平河水不仅浑浊,走近河岸边还总能闻到一股刺鼻的臭味。太平河的变化,关键就在于梵净山村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据了解,村里累计投入环境整治资金1000余万元,建设了密布全村的污水管网。各家各户的生活污水经过生化池、植物碎石过滤床等的过滤后,流到一个容积约80立方米的氧化塘中。氧化塘内食藻虫、沉水植物和各种微生物群落共生,可以对水起到净化作用。以生物手段将污水过滤后,再排入河中,经过处理后的污水达到江口县农村生活污水二级排放标准。氧化塘每天能处理40吨生活污水,且后期管护费用很低。
截至2021年底,江口已累计完成105个行政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建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100余座。江口还对已建成的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设施开展排查,拟对48套设施实施提升改造。
部门协同,积极开展生态修复
夏日里,江口县闵孝镇提红村,群山披绿,花卉苗木枝繁叶茂。
“杜鹃5000株、红叶石楠500株、红继木3000株……”闵孝镇黔湘绿苑苗木种植基地负责人张中华正忙着清点一批售往外地的苗木。“前几年,我们在提红村苗木基地种植各类苗木10余万株,销售收人上百万元。苗木种植管护需要大量劳动力。现在,仅在提红村苗木基地和果园长期务工的村民就有30余人,农忙时需要上百人帮忙。”张中华说。
“把地租给苗木基地,每年有2000多元的租金,还可以就近务工,每月最少也有3000多元收入,稳当又安心。“在基地忙着除草的退役军人张发发说。2017年,江口县与中国贵茶集团、贵州省农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进行土壤污染治理,开展作物富晒低镉技术研究,启动了以苗木种植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
《贵州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中明确规定,对严格管控类农用地地块,应当依法采取风险管控措施。并鼓励开展社会化治理,进行土地流转,调整种植结构。同时,鼓励采取土壤修复治理与土地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模式。
因此,江口县指导提红村采取边流转边清理的模式,联系绿苑苗木种植基地,进行技术指导、提供苗木,重新开发利用荒山熟地。通过大力发展绿茶苗木花卉产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现在村民可以获得800元/亩的土地租金,村集体有300元/亩的租金,去年,苗木种植基地为村集体增收10余万元。”提红村村委会主任说。
技术赋能,切实强化监管落实
“污水口氨氮16.07毫克每升、总磷0.98毫克每升、流量每秒15.74升……”江口县凯德高新园区环保安全应急智慧管理中心,大屏幕滚动显示着园区内各企业的废水废气排放情况。“园区内企业‘挂屏生产’,环保指标在大屏上一目了然。”园区工作人员杨元芬现场演示了“智慧环保”平台的应用。“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可以根据实时动态数据和预测分析进行监管,一旦出现废水、废气等污染源违规排放,便及时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处置。”杨元芬介绍。
“多亏了‘智慧环保’平台,减少了我们发现和处理环境风险的时间。”日前,江口县高新园区山野菜开发公司有关负责人陈建军收到“智慧环保”平台发送的化学需氧量数据异常通知,“接到通知后,我们第一时间联系了第三方运维单位来现场排查,将废水回流到污水处理池进行再处理,当天就把问题解决了。”
据了解,环保安全应急智慧管理中心,整合了园区及企业现有安全,环保消防公安天网监控等各类监控平台,实现各类数据全面感知、智能分析,以及快速响应溯源倒查等功能。目前,园区共建成18套废水废气、危废固废智能监测及视频监控系统,4套雨污综合管网节点、排口监测系统,实现了全方位的集成和管控。
两部门联合制定了管理制度、联席工作制度,联合制定并印发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报告评审细则、报告编制指南以及评审技术要点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同时,共享信息和技术力量,动态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名录、疑似污染地块和污染地块矢量信息、农用地详查成果和企业用地调查成果、在产矿山和废弃矿山信息等,通过信息共享、问题共享和成果共享,有针对性地联合组织开展查漏补缺和问题整改,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