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走进沿河自治县和平街道的村村寨寨,田野里碧波摇曳,凉爽的山风吹得庄稼日渐饱满,果实清甜的味道弥漫山野。在劳联村葡萄基地,工人们忙着给葡萄“套袋”,村党支部书记杨伟伟和驻村工作队员也来帮忙,经过一阵忙碌,一串串翠绿的葡萄“套袋”后,就开启了神秘之旅,酝酿别样的“甜蜜”。这是劳联村党建引领支部发力,助推乡村振兴的生动写实。
党建引领 筑牢战斗堡垒
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劳联村党支部书记杨伟伟可是村民心里的“好支书”,2012年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他主动学习党建知识,走访群众成为他每天的必修课,他一心想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理清工作思路后,就把支部建设放在首位,积极把村里有能力有担当的年轻人吸纳为党支部成员,共发展党员8名,为村发展提供强大组织保障,通过党支部发力,该村把产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党支部引领,党员示范带动群众一起发展产业。
“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这就是我的初心使命。”杨伟伟坚定地说道。
通过支部党员和群众的共同努力,该村党支部多次被省、市、县评为“优秀基层党组织”,这是对村党支部的肯定,更是对该村党员、群众的高度赞扬,该村一直在党支部的引领下积极探索新发展模式。
产业发展 助农增收群众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村党支部的带动下,如今的劳联村正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这一科学理念,该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大力发展有机果蔬产业,既守住了绿水青山也创造了财富。
走进劳联村田间地里,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的产业基地,有连片的稻田、大片的红心猕猴桃、成片的樱桃园、蜂糖李、水蜜桃等,今年还新增了稻田养小龙虾、稻田养鱼等,品种丰富,该村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群众通过流转土地给公司获得流转费,还可以在家门口务工。
正在管护猕猴桃的袁光武乐呵呵地说:“我已经快70岁了,但身体还行,每天在基地务工有80元,也能给孙子赚点零花钱。”
据了解,该村产业基地为40余名群众提供就业机会,每人每年在基地务工收入都在12000元左右,勤劳致富是该村群众的真实写照。
生态宜居 环境优美群众笑
走进劳联村,洁净的马路,道路旁美丽的花朵,扮靓了村子的“门面”,别具土家风格的青瓦木房和砖房小洋楼相映成趣,门前的小院别有风味,用小红砖堆砌的镂空小院墙爬满了蔷薇花,午后的阳光摇曳在墙面,让人陶醉其中。
路遇劳作归来的群众,扛着锄头唱着山歌的是该村崔永生,他告诉笔者:“如今的日子越来越好过,看着村子一天天变美,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劳联村的变化天翻地覆,以前为了生活早出晚归,务工难,收入不高,不太注重环境卫生,而今,生活条件好了,大家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村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志愿者们持续开展文明知识宣讲、召开院坝会等,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及群众参与清洁卫生大扫除、秸秆禁烧、禁燃烟花爆竹等系列环境整治行动,改善了村容村貌,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村民的环保意识也不断增强,文明素质逐渐提升。
乡风文明 邻里和谐群众乐
傍晚,村里的广场上,老人们坐在树下乘凉拉家常、妇女们跳着广场舞、小孩们在嬉戏,画面十分和谐。
画面中,一个中年妇女搀扶着一位老人在散步,通过了解得知,这是该村村民杨凤霞搀扶着九十多岁的婆婆散步,村民告诉笔者,杨凤霞是出了名的“好媳妇”,她为了照顾年迈的婆婆,放弃外出务工,在家里全心全意照顾婆婆的饮食起居。
该村把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培育孝悌和睦家风,倡导丧嫁新风,营造文明和谐村风,村里还建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引导群众自我管理,用群众评选出的“好婆婆”“好媳妇”“五美家庭”“文明家庭”等典型示范引领,发挥道德模范的导向作用,在全村形成移风易俗、节俭养德的文明风尚。
劳联村是和平街道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该街道各村(社区)持续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带领群众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阔步前行,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陈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