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职业“新农人”领跑新农村
2022/06/14    来源:铜仁日报     点击:762   

 初夏时节,阳光明媚。在思南县大坝场镇枣坪村郜邦安家庭牧场,一头头体型健硕的黄牛正悠闲地嚼食草料,圈舍一角,养殖户郜邦安正忙着配制草料、清理圈舍,忙得不亦乐乎。

郜邦安曾经在外务工多年,挣了钱总想着回乡创业,2021年初,在镇农业服务中心引导下,他利用自家闲置农用房改建为养殖圈舍,开始了黄牛养殖家庭牧场创业之路。通过潜心学习养殖技术,精心管理,如今他的家庭牧场黄牛存栏量已达60多头,被县农业农村局评为“示范家庭牧场”。

在大坝场镇,返乡创业正成为新时尚,像郜邦安这样从城市回到家乡成为职业“新农民”的创业者越来越多,他们满怀抱负积极投身种养产业,用新技术、新理念领跑新农业。

一位位返乡创业的“新农人”背后,是思南良好的创业环境。思南出台系列政策措施,组织农业农村、乡村振兴、金融财税等部门对回乡创业的“新农人”在资金、技术、管理上点对点帮扶,为他们创造优良的创业环境,鼓励他们成为乡村振兴中的“领头雁”。

加强职业培训,鼓励和支持“新农人”掌握新技能。思南依托各类人才培育载体和平台,采取公开课、示范课、讲座、座谈研讨、实践指导等方式,组织农业领域专家开展“新农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培养一大批乡村专业技术人才。2021年,思南共开展农村高素质农民培训20期1500人,开展科技培训32期3000余人,开展农业种植养殖培训10398人。

着力培育一批专业种养“新农人”。围绕生态茶、生态畜牧、蔬果菌、中药材“四大主导产业”与红薯、思南黄牛等特色产业,思南加快土地流转,鼓励农户以土(林)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或者以林权出资成立合作农场,培育一大批具有经营技能的种养“新农人”。积极探索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重点在茶叶、养殖、粮油、蔬菜等产业,选择条件较好的专业大户,扶持建立一批家庭农场,目前已培育有家庭农场267家。

不仅如此,近年来,思南还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大农业主体领军人物培育力度,实施农村优秀在外人才“雁归计划”,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雁归人才”不断投身现代农业变身职业“新农人”,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得到更快速推广,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得到增强。目前思南全县涉农新型经营主体1465家,其中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78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在三道水乡,“春晖人士”张诚回到家乡投资成立了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建“陈薯”品牌,建成2000亩的科研、试验、示范基地,现已形成了从红薯种植、产品加工、开发销售等全产业链,每天可以生产成品“陈薯”品牌酸辣粉30万桶,代加工粉饼50万个,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酸辣粉生产能力企业之一,带动10万名农民就业,获得了贵州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贵州省扶贫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

培育新业态,助力“新农人”。思南始终紧紧抓住“业态创新”这一关键,利用互联网平台流量汇聚优势,搭建传统电商+直播电商平台进行农产品线上销售,推动更多农产品出村进城。与此同时,思南加快推进农产品网销标准建设,优化“电商+物流”服务网络,在人口聚集的行政村新增电商服务站点,推动农业“互联网+”新业态快速发展。截至目前,思南全县累计改造及新建电商服务站233个,培养农村电商经纪人100余名,带动1769人创业就业。

全力推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活跃在乡村振兴大舞台,思南农村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目前,思南全县发展茶园面积18.89万亩,蔬菜34.11万亩,经果林10.71万亩,食用菌8108.3亩(万棒),出栏畜禽438.33万头(羽、只),水产品7843吨,中药材11.2万亩,发展红薯19万亩。

     | 铜仁市文明办

     | 安超

     | 张晓云

    田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