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乡村促振兴 擘画美丽新画卷
2022/06/07    来源:铜仁日报     点击:856   

眼下时节,驾车沿着德江县国道G352公路一路驱车北行,一进入泉口镇境内,便可见青山层叠起伏,一座座民房错落有致,一条条村路宽阔平坦,成片的产业“遍地开花”,乡村振兴的阳光照耀着每一个角落,处处呈现出田园相依、富裕文明、百姓安居、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画卷。

“优”环境“描”出新面貌

泉口镇地处德江县北部,距县城53公里,是“三县八乡(镇)”交界之地,平均海拔916米,最高海拔1340米,为黔东北区域的避暑胜地。

山高坡陡,底子薄弱,21个村落大多分散于高坡深谷。昔日的泉口镇交通滞后,山外人不愿进来、山里人一去不回,土地、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发展要素长期匮乏。

回忆往昔,大湾村的何大高感慨颇多:“以前到乡里办事,要翻山越岭走十几里路,遇到下雨天,一路上全是泥巴和坑坑洼洼。”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大潮中,泉口农村公路“枝繁叶茂”。

“十三五”时期,泉口镇坚持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截至2022年,新修(维修)通村公路37.4公里、通组路118.398公里、硬化(碎石)产业路49.81公里、连户路92.02公里,路网格局实现外联内畅。

泉口镇历来河流资源丰富,但生活用水却极为不便,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上山下坡挑水喝”的贫瘠之地。

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就会迸发什么样的拼搏精神。为解决饮水问题。五年来,泉口镇抢抓国家水利扶持政策机遇,先后投入近千万元资金,通过在山沟兴建旱地水窖、蓄水池,增设提灌设施,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的目标。

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那就“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十三五”时期,泉口镇881户4450名群众告别深山迁华城,跨越千山过上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家”者,居也。无疑,住有所居,是乐业之本、是民生之基。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

五年来,泉口镇对乡村危旧房进行了摸底,以加固修缮、新建和集中安置等方法,共维修住房747套,新建住房574套,集中安置住房88套,解决1409户的住房问题。

一户户人家窗明几净,一张张笑脸幸福温馨,不需言说地“感党恩”,也不需言说地讲述着“听党话、跟党走”的春天故事。

“兴”产业“绘”出新图景

“家里的6亩多土地都流转出来种茶叶了,每年的土地流转费有600多元,我们两个没事做就回来茶园帮帮忙打打工,最多的时候有5000元劳务工资,能种地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我们很满意。”家住水塘村长单组的田茂胜、何大香两口子开心地说,自从被村里的茶产业带动起来后,钱袋子鼓了,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

过去,由于生产条件差、劳动收入低,泉口镇大部分劳动力以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留在当地的很难有机会创收。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

产业兴旺,是乡村发展的关键,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促进就业增收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

“十三五”时期,泉口镇依托资源禀赋,紧紧围绕“2+N”产业发展布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按照“强肉牛、壮茶叶、稳烤烟、扩天麻”总体发展思路,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整合土地、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全镇产业发展从小到大、由少变多、从弱到强,逐年发展壮大,实现了产业多元化发展。

如今,全镇肉牛存栏9000余头,茶叶种植1.04万亩,花椒种植6000亩,天麻种植4万平方米,累计带动群众5124户25710人增收致富,户均增收0.3万元。

“保”生态“造”出新风景

行走在地处大娄山系分支和沙溪山脉北支交汇地带的德江县泉口镇,峰回路转,入目皆山。不一样的是,连绵群山已不再是以前的模样。

山于泉口,曾经沉重。

千百年来,重山不仅阻挡了当地群众迈出去的步履,更拖缓了幸福生活走进来的进度。

山于泉口,也蕴藏新机。

新机,源自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政策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口镇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两山理论”,强化生态优先的价值取向,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保护的关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让高质量“生态美百姓富”在泉口结出硕果。

昔日无名山丘如今已是避暑胜地。每年夏秋季节,行走泉口万亩草场,入目皆是成群的牛羊和游客露营的一顶顶帐篷,漫步其间,苍穹仿佛近在咫尺。

避暑时节,当地居民田桃霞经营的麻猿洞休闲避暑山庄,备受来万亩草场自驾游、露营、骑马、摄影的游客青睐。

“来这里玩,基本上需要电话提前联系,除了德江本地人,周边市县的游客也很多。”田桃霞介绍道,从2014年开始经营农家乐,先后投入27万元完善配套设施。依托万亩草场景区,农家乐的生意一直很红火。

“我们有烤全羊、烤土鸡、烤排骨,还有各种农家小菜,游客游玩之余,品尝地道的美食也是一种享受。”田桃霞说,泉口镇交通便捷、生活水平提高,城市人对山水风光和乡村生活体验趣味越来越浓,农村发展机遇越来越好。

农家乐生意不仅为田桃霞带来了收入,也为草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水塘村菜坨组的田贵婵是农家乐的固定工人,每月有2400元的工资。另外,她每年养殖的40多头羊也“专供”田桃霞的农家乐。

如今,站在万亩草场景区眺望,群峰荟萃、千山叠嶂,生机无限。

“强”组织“构”出基层新“力量”

“事靠人做,业由人兴。”基层干部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带头人”,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乡村面貌的改善、产业的发展、乡村的发展,都离不开那些“勤劳致富、敢于担当、无私奉献”,带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默默为乡村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的村干部。

“我是1986年当选天池社区支书的,到去年离任整整任职村干部35年了。当时村里面还是以种植农业为主体,主要靠种地解决温饱。村干部同时要兼顾农业、水利、民事调解、党建、计划生育等,以及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66岁的老支书罗时华回忆道。

谈及数年前的乡村发展,这位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的老支书侃侃而谈。自上任后,他与村两委班子以“农业种植、化解矛盾、推进基础设施发展”为重点工作,带领村干部从自身做起,几十年来坚持每天集中开会、研究工作;平时各负其责、真抓实干,并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规章制度,使支部班子逐渐成为了一个“团结奋进、真抓实干”的战斗集体。

2020年,全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63户11283人全部脱贫,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被彻底撕掉,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升。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乡村振兴,离不开广大有知识、有情怀、有活力的青年人才主动参与和倾情奉献。

2021年,泉口镇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头雁”作用,选优配强114名村“两委”班子成员,实施党支部书记、主任“一肩挑”,村级班子结构更加优化,整体素质有效提高,战斗力明显增强。

乡村产业兴旺、人居环境优美、乡村治理有序、乡风文明淳朴、农民生活美好……从打赢脱贫攻坚,再到乡村振兴,这背后折射的是413名党员干部扎根基层躬耕民生事业,以无私赴使命、以热血写忠诚,谱写的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彩诗篇。

“淳”乡风“润”出新风气

全面小康,推动了乡村建设新发展,描绘了乡村振兴新画卷。

走进泉口社区文化广场,篮球场、体育健身器材、文艺表演舞台一应俱全,乡亲们在文化广场上享受精神文明新生活,生动演绎着幸福家园的“田园梦想”。

“过去村里脏乱差,如今水泥路通到家门口。环境好了,产业也越来越多了,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平时大家一有空就到文化广场下棋、健身,晚上还能跳广场舞,这不就是新闻上天天说的乡村振兴嘛?”社区居民何秀娟说。

近年来,泉口镇通过多举措多渠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完成农村书屋、文化广场、道德讲堂、广播室、文化墙、公示栏等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修订村规民约,大力开展“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举办各类文体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改善农民精神风貌。

积极创新管理方式,建立健全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村务公开等制度,定期召开村民小组大会、院坝会,召集村民集体协商议事、决事、办事,引导村民广泛参与农村项目建设、环境整治、疫情防控等,调动村民参与村组事务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村级共管共治、共建共享。

开展“最美卫生家庭户”“文明村寨”“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平安家庭”“党员致富带头人”等评比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的良好社会风气。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泉口镇正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机遇,乘势而上、干字当头、主动作为,奋力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努力盘活极具乡村特色的“富美泉口”,加快建成“农旅重镇”,为助力德江加快建成新时代黔东北交通枢纽和“一心五城”贡献泉口力量。

     | 铜仁市文明办

     | 安超

     | 张晓云

    田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