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芽一定要掐掉。它既吸收营养,又容易遭病虫害。”在万山区下溪乡瓦田村的生态刺葡萄基地里,种植大户吴长银正在为村民进行枝丫修剪技术要领。
已经成为刺葡萄“半个专家”的吴长银是村里的第一批种植刺葡萄的种植大户。
瓦田村山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0.29亩。当地百姓由于曾经过度砍伐树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随处可见荒山碎石。为改变家乡面貌,从2009年开始,吴长银就开始探索葡萄种植,经过不断探索和试验,最终选择种植产量高、品质优、味道甜、不容易生病的山地生态刺葡萄。
从最初自己承包5亩作为试验到现在50亩,十三年时间,吴长银见证了“荒山变为绿洲”,全村种植葡萄产业面积达2000多亩。靠着发展葡萄产业,吴长银一年收入达15万元左右。
“种植刺葡萄好就好在它的藤生长多远,那么它的根系就伸展多远,它既能够保护土壤流失,还绿化了荒山荒地,最重要的是还能给我们老百姓增加经济收入,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实现双提升。”吴长银介绍,一棵树一年大概收300至400斤葡萄,按最低价格2元计算,大约有600至700元的收入。
“将山地劣势转为资源优势”。为进一步激发老百姓种植的积极性,当地还多方争取资金,为葡萄基地搭建起避雨大棚,不仅保证葡萄的酸度和甜度还保障了葡萄的产量。每年采收季节都会吸引湖南、广西、江西等地的客商前来收购。靠着葡萄产业,全村户均增收2000元。
“我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有一份收入,在这务工又有一份收入,一年也有三万块,生活越过越有劲。”村民杨晓萍高兴地说道。
“现在全村的刺葡萄已经发展到2000多亩,每年葡萄产业园用工人次达到3000余人次,解决了村民就近就业这一大难题。”瓦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袁敏捷介绍,全村森林覆盖率达72%,刺葡萄产业不仅让荒芜的山间空地收获美景,山间的刺葡萄产业还成为了当地百姓的“绿色生态银行”。
围绕葡萄产业发展,下溪乡共发展葡萄10000亩,全区发展刺葡萄达11000余亩。围绕葡萄精深产品加工,下溪乡正通过多渠道筹措各级帮扶资金210余万元购买制酒设备创办酒厂。目前,前期安装调试已基本完成,待今年9月葡萄成熟之时即可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了葡萄的附加值。
葡萄产业的欣欣向荣,不仅丰富了产业业态,也成为万山探索生态发展的主要路径,进一步带动群众增收,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