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多样化 群众增收门路多 ——江口县德旺土家族苗族乡产业发展纪实
2022/05/18    来源:铜仁日报     点击:760   

初夏时节,走进梵净山下的江口县德旺土家族苗族乡,遍山翠绿映入眼帘;鱼儿自由自在地在清澈透底的河水里相互追逐;放眼望去,田野里勤劳的人民在忙忙碌碌。今年,该乡党委、政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以发展优质水稻、高山辣椒、高产薯类、大豆等产业为主,大手笔书写大产业,让农民把腰包鼓得圆圆的。

让“贡米”走向世界

5月13日,来到茶寨坝水稻秧苗集中育苗地,嫩绿、茁壮的秧苗在微风吹拂下,自由自在地摇曳,似乎在欢迎我们。

“今年,我们村以优质稻种生产‘贡米’,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让我们农民打破种水稻不赚钱的思想观念。”茶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芳说,“我们主要是生产有机‘贡米’,面积达到1100亩。”

据介绍,茶寨“贡米”历史悠久,在宋代就列为向朝廷纳贡的必备品,距今有近千年历史。

“我们茶寨的米,就是好吃,价格每斤在5元以上。”在茶寨,无论走到哪寨哪家,村民们都很自豪,来到茶寨村买米的客户,对米质也赞不绝口。

该村大溪沟村民组种植大户汪正平,去年种植15亩,收成近8000公斤稻谷,销售稻谷、大米总收益达到5万余元;今年计划种植20亩。村民陈昌勇,去年种了13亩,收成近7000公斤稻谷,销售稻谷、大米总收益近5万元,今年计划种植近20亩。

近几年来,江口县粮油公司与茶寨村合作,对“贡米”进行重点投入,免费向村民发放优质种子、肥料,并与村民签订收购合同,确保农民收入稳定。

积极注册商品是茶寨村打响“贡米”的又一举措,成功注册了“琴美贡米”这一品牌商标。

“有了商标,我们的信心就更足了。”说到商标,村民们是一股劲地说村里做了一件大事,有了统一的名称,茶寨村的“贡米”越来越畅销市场。

“注册品牌,是为了更好地增加它的附加值。茶寨‘贡米’,不仅仅属于茶寨、江口、贵州,更应该属于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我们要让茶寨的‘贡米’走出国门。”江口县德旺土家族苗族乡党委书记刘小清如是说。

500亩红薯做成大产业

在江口县德旺土家族苗族乡德旺社区500亩大坝里,30多个民工有条不紊地在做工,有的在移栽苕秧苗、有的在给移栽后的苕秧苗覆盖泥土、有的在育苗基地里拔苕秧苗,一派繁忙。

“这一片是500亩,今年全部种植新型红苕。”社区主任杨敏红告诉笔者。

据了解,这新型红苕是该村青年桂方刚引进的,他与思南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产品收购合同。

“你别小瞧这个红薯,在思南还产生了红薯大王,重量达到80多斤。”桂方刚说,“这红薯,主要是淀粉多,附加值高。”

乡村要振兴,产业又如何跟上?又如何找到一条既适合本地地理、环境、土质、气候,又让百姓增收的产业?社区班子努力地思考着,寻找着。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当村领导班子得知本村青年桂方刚准备引进思南红薯项目时,立马请他了解情况,对他大力支持,明确用500亩大坝面积实现大面积种植。

据介绍,仅这一项目,就会带动周边200多农户种植,面积将达到1200多亩,收获产值200万元以上。

“谁要种植,我免费供应秧苗,同时,回收产品,有多少收多少。”桂方刚想的不仅仅是自己致富,他希望这个项目能够帮助群众带来更大效益,实现增产增收。如果明年种植面积继续扩大,他将考虑建一个加工厂。

“发展好产业,更多的是让我们老百姓自己当‘老板’,总不能天天去帮人打零工嘛?那能挣到几个钱?有了自己的产业,还愁挣不到钱吗?”

采访时,村支部书记杨志说,他下到组工作,就是这样引导群众,鼓励群众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

据介绍,今年,社区的产业发展形成规模的有大豆、玉米、烤烟、优质水稻、生姜等。

能人带动“辣”出名

“德旺的辣椒,不仅光泽好,肉质好,还能卖上好价钱。”笔者在漆树村采访时,辣椒大户黄廷军向笔者反馈了他们把辣椒送到碧江区市场后,客户对他们辣椒的评价。

他告诉笔者,辣椒送到碧江市场,根本不考虑找不到买家,货一到,还不够供应。有的客户还怪自己慢了一步,未拿到辣椒,要求下次多送些。

据介绍,德旺漆树村的辣椒不仅送碧江,还送湖南、重庆等地。去年,仅漆树村就向外输出辣椒400吨,产值120万元,是一个丰收年。今年,漆树村的辣椒面积400亩。

在潮水村杨家坪和赵家寨村民组,阶梯式的土地里,一垄垄由黑薄膜覆盖的泥土上,辣椒苗迎风成长。村支部书记、主任梅浩告诉笔者,全村种植辣椒200多亩,其中一大户100多亩,另100多亩是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和群众的产业。

去年,到该村发展辣椒产业的马友祥,没有想到,他把产业做成功了。今年,他继续种植。这引起了村班子的重视。今年,他们聘请马友祥为村里的技术指导员、销售员,为全村辣椒产业的发展把好技术关、销售关,让村民通过辣椒产业实现增收。

“我们村是典型的高山村,土地又处于高坡,适合种植辣椒。”梅浩说,“今年,我们村党支部和集体经济合作社把辣椒产业作为主要产业来抓,其目的就是让村民跟着我们干,转变群众观、望、靠,不敢种的思想,把他们带动起来。”

今年,中岭组吴的成旺和苏家坳组的梅文玉就加入种植辣椒的队伍,每户都种植4亩辣椒。他们告诉笔者,有党支部带领,有技术员指导,增产增收不再是空话。

像这样的农户,今年村里就有近10户,面积20多亩。明年,将覆盖半个村。

     | 铜仁市文明办

     | 安超

     | 张晓云

    田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