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雨后的武陵山区空气格外清新,泥土气息更加甜润。
在玉屏侗族自治县田坪镇白果村,一棵树身粗大、枝干苍劲的白果树屹立在村口。抬头向上望去,沧桑的树干坚韧挺拔,茂密的枝叶遮天蔽日,叶片上一颗颗晶莹透亮的雨珠清晰可见;站在高处眺望,葱郁的白果树与静谧的大山、欧式风格的洋房相互映衬,勾勒出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
树上枝繁叶茂,树下山乡巨变。“不知种于何时,自打我记事起,白果树就这么大了,白果村也因白果树而得名。”说起村里这棵古树,72岁的村民姚本怀娓娓道来。小时候与玩伴一同在白果树下玩耍,那时候根本没有什么电子产品,却过得无忧无虑。
在姚本怀的记忆中,每到春天,孩子们在树下嬉戏,看着嫩嫩的绿芽一天天发芽舒展,长成美丽的扇叶;夏天,银杏树像一把大伞遮挡着骄阳,夕阳西下时,围着大树捉迷藏,玩游戏;秋天,叶子在风雨中慢慢变黄;初冬,它的扇叶随着寒风飘落,翩翩起舞……
春去秋来,一代又一代的人从树下走过,白果树不仅见证着每个人的成长,更见证了白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
白果村是玉屏自治县一个普通的小山村,耕地少,基础设施落后。20多年前,村民大多数还住着木房,靠农业生产解决生活所需,村里只有几条横七竖八的泥巴路。
那时候,种田的收入一年不如一年,姚本怀违背父亲的意愿,坚持改了行,跟村里不少人一样到城里找活计去了。
“村民们都认为,只有下了山,人生才会走上坡路。”兜兜转转了好几年,日子只能凑合着过。但姚本怀始终坚信,回得去的故乡有着看得见的未来。
穷,就像围着村庄的一座座山,层层叠叠,似乎迈不过,逃不掉。
改变,始于一次思想的转变、一个公司的引进、一个产业的发展。
“山多田少,只能靠山吃山。”2012年,村民代表大会以后,党员带头引进茶叶公司,利用荒山和撂荒地种植白茶580亩,村民获得土地租金和务工工资,每年增加5万元村集体收入。
一石激起千层浪。看到白茶获益,村民们开始大胆创新,转变发展理念,充分利用绿色资源,壮大村里的红粑、棉菜粑等特色产业……
不仅如此,随着精准脱贫和新农村建设工程的不断深入,白果村告别了过去的木房,盖起一栋栋漂亮整齐的新楼,农村公路如一条彩带,一头从山脚盘旋到山顶串联着每个村组,另一头连接着省道、国道,通向大江南北、四面八方。
“有了党的好政策,就要使劲往前冲。”白果村党支部书记姚伟说,全村上下一条心,垃圾收运、生活污水处理已成为美丽村庄建设的标配,文化活动、民俗表演已成常态。
去年,白果村还因地制宜种植230亩荷兰豆,甚至在白果树周边发展民宿,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如今,村里一半以上的人家拥有小轿车,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1.5万元。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白果树下的白果村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白果树像个寡言的哲人,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