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4日 星期六 11:48:37 农历四月廿七

大龙开发区麻音塘街道:新型工业新城“靓”起来
2022/04/12    来源:铜仁微报     点击:909   

机械的轰鸣打破清晨的宁静,钉锤交错击打出有力的节奏……在一首首“工地交响乐”中,一个边缘街道正进行着“有声”的崛起。

这里是麻音塘:6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了1家上市公司、200多家民营企业,2021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77.2亿元,是名副其实的“贵州第一街”!

从杂草丛生、土地贫瘠的荒坡野地,到企业林立、配套完善的“产业新城”;从财税收入不足亿元,到跻身“百亿园区”行列。麻音塘街道的发展,印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事业是干出来的!

2018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体量扩大,大龙开发区“一区一镇”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当年,省政府批复同意撤销大龙镇,析置大龙街道和麻音塘街道。至此,承接了大龙开发区90%项目和企业的麻音塘街道,正式走向发展的舞台。

多年执着追求和风雨兼程,麻音塘街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一个脚印,与大龙开发区共成长,在时代浪潮中砥砺奋进,铸就名副其实的产业之城、动力之都,变成了备受青睐的投资“热土”,兴业“宝地”。

11.png

航拍镜头下的麻音塘街道。

乘风:先行先试“闯”起来

整洁的厂房,干净的路面,青翠的草坪……这是记者走进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印象。该公司是贵州省在创业板注册制实施后首家挂牌上市企业和铜仁市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企业。

“丰富的资源,优越的交通优势,加上优质的营商环境,是我们落地这里的主要因素。”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罗丹丹说。

随着公司进一步扩大发展规模,一系列新项目即将动工时,麻烦却接二连三:土地平整难,征迁工作难,百姓观念转变难……一系列困难使工程进度难以推进。

企业有难,政府给力。土地平整起来难度大,街道就协助企业做好“七通一平“;征迁工作难,街道干部就走村入户宣传和谐征迁;村民对企业污染有疑虑,政府就组织村民代表参观企业生产线,改变村民对工业企业的固有认识。

干部如此积极作为,党建引领功不可没。麻音塘街道通过党建引领,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干部评价体系,营造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浓厚氛围,让“干好干坏不一样”。

“我们坚持人尽其才的工作用人安排,使老党员、老同志的经验智慧得到充分展现,让年轻干部在基层一线摸爬滚打中锻炼自身、提升自我,大家工作起来更有激情。”麻音塘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吴雨锋对此赞不绝口。他现在手上负责的有多个项目,工作时间每天要接打上百个电话,联系水利、住建、国土等多个部门。

12.png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

政府为企业落地保驾护航,企业为地方经济插上翅膀。这些年,麻音塘街道聚焦新型工业化,全力以赴以新型功能材料产业为主导,同步发展循环环保等优势产业,积极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但喜人的景象不是一蹴而就。时间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破旧斑驳的麻音塘仅有一条狭窄的沙石公路穿梭而过,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常态。

1999年,大龙开发区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在西部大开发中,麻音塘也迎来了新转机。

如何乘着政策春风,打造让客商青睐的投资宝地?这些年,从大龙镇到麻音塘街道,这里的党政班子一直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坚持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相结合,实现园区与城区的无缝对接,致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工业新城。

产业发展,基础先行。麻音塘街道甩开膀子干起来,道路、标准厂房等配套设施,一年一变样。

作为大龙开发区工业园区的核心区域,麻音塘街道已基本完成热电联产整体布局,境内沪昆高铁、湘黔铁路等高速贯穿全境……麻音塘街道把园区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产业新城。

“硬”环境够硬,“软”环境更软。

麻音塘街道以服务客商“零距离”、办事效率“零延误”、征地拆迁“零问题”为目标,营造政通人和的营商环境,让老百姓、企业家办事一路绿灯,事业一路红火,心情一路舒畅。

如今,街道干部成了企业的优质“保姆”。街道辖区内的企业都有此同感:“选择麻音塘,就是享受五星级服务。”

种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2021年,全街道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7.2亿元,落地的招商引资签约重点产业项目20个,签约资金141.18亿元,到位资金60.46亿元,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13.png

大龙开发区汇成新材料实验室。

启航:绿色发展“转”起来

天,像一汪海水,深邃无垠;云,白得纯粹,涤荡心灵。蓝天白云下,麻音塘街道域内的舞阳河水清岸绿,白鹭低翔。

老一辈的麻音塘人站在河边,回想当年的舞阳河:“半个多世纪前,这里的水跟现在一样,清得可以捧起来直接喝。”

此后,这片土地发展为黔东工业重镇,在为全市经济贡献不菲利税的同时,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发展方式,成为这片山水不能承受之重。

“坚决打破思维定式、路径依赖、行为习惯。”这里的决策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誓言“还绿”于民,壮士断腕、破旧立新、深度调整,拿出一系列关停并转举措,艰难而又坚毅地向前推进。

野蛮发展方式注定要淘汰出局。“转型很痛苦,对我们而言尤甚。但不能有丝毫犹豫,对标高质量发展不能打折扣。”谈及绿色转型,这里的干部的语气都是斩钉截铁。

14.jpg

位于大龙境内的舞阳河风光。

贵州重力科技环保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以汞为主的危险固废综合回收处置及资源再生利用的环保型企业。2014年落户麻音塘街道以来,围绕固废处置与超低汞触媒研发,在产业链跨行业的基础上形成了行业内的汞循环产业链条。

“工业废渣被综合利用,排放指标达到行业内标准。”该公司负责人表示,重力科技已发展为国内规模最大、综合技术领先的以汞为主的危险固废综合回收处置及资源再生利用企业。

一直以来,危险固废加工、化工产业生产的废物废渣让环境保护“如临大敌”。但麻音塘街道却给人留下园外青山叠嶂,园内干净有序的“和谐共生”画卷。

作为铜仁市工业振兴的主战场和黔东工业聚集区核心区,大龙开发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腾笼换鸟建设生态工业新城。而麻音塘街道作大龙开发区的核心区域,所作的贡献有目共睹。

这里以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标准,鼓励和引导园区企业推行“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发展方式,促进资源持续利用。

随着园区内大批企业完成循环生产改造和资源综合利用,环保型企业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在园区架起一条条绿色产业链,将工业“三废”吃干榨净,园区内循环经济高端化发展正不断上演。

据了解,街道内因工业产生的粉煤灰已实现100%全利用,主要用于生产水泥与微细粉;冶炼渣已实现100%全利用,主要用于生产微细粉;脱硫石膏外销综合利用率在95%左右,主要用于生产石膏类建材产品;钡渣综合利用率在15%左右,主要用于制砖;存量及产量最大的锰渣综合利用正在逐步开发,利用率已增至约30%。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麻音塘街道为绿色发展所作的努力得到了肯定:2014年,大龙开发区作为省内首家被列入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2015年7月,被列入贵州省清洁生产试点示范园区;2019年10月,被列入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

一座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为支柱,涵盖科技创新、特色轻工、医药中间体等领域的生态工业新城,正在舞阳河畔崛起。

15.png

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

破浪:高效发展“壮”起来

2019年9月,以麻音塘街道辖区内企业为核心支撑的“铜仁市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入列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录,成为全国第一批6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

这个大事件对麻音塘街道来说,是发展的绝佳“名片”,更引起了发展的“链锁反应”。

之后的时间里,街道辖区的新能源、新材产业捷报频传:中伟新材料成为全市首家上市企业;全球首条利用硫化锰渣制备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材料的生产线在汇成新材料正式投产……

亮眼成效的取得,离不开街道的全力以赴。麻音塘街道作为大龙开发区项目建设的主战场、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开发区90%的企业落地于此。发展中,麻音塘街道全体干部积极配合大龙开发区,全面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16.png

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我们已成为铜仁产业发展和对接海内外招商引资的‘排头兵’和‘主阵地’。”正如麻音塘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波所言,地方的发展环境决定了地方的发展前景,地方的承载力决定着地方的竞争力。

2013年底,东亿电气落户此地,从建厂到投产只用了45天,创造了“东亿奇迹”,如今该公司已占据了全球打火机销售市场25%的份额。

广东凯金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是看中了这里的产业集群优势,投资建设了贵州大龙高端锂电材料产业园项目,建成后预计总年产值120亿元、年纳税3.6亿元。

……

随着一批批辐射能力强、影响力大的领军企业纷至沓来,麻音塘街道已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循环环保等主导产业,产业集群效应日渐凸显。

产业兴,则民生稳。“现在儿子和儿媳都在园区企业上班,一家老小生活在一起,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老支书杨通海看得通透,以前种地,一年到头都没见荷包“鼓起来”,如今家门口的企业越来越多,荒山越来越少,村民的饭碗也越端越稳。他说,以前很多年轻人都想着往外跑,现在大家都想着回来挣钱!

同时,麻音塘街道作为全市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安置了德江、石阡两县2718户13076人。为确保新居民真正实现“居安、业安、身安、心安”,街道深入推进“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实现了有劳动力家庭户均1人以上就业率达100%。

17.png

麻音塘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据统计,近年来,该街道依托辖区工业基础和园区优势,将农民转为产业工人,帮助解决群众就业2683人,街道开发公益性岗位、五员等岗位解决就业237人,并持续巩固产业扶贫项目利益联结机制,多渠道确保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致富。

经济繁荣,生态良好,民生幸福。如今的麻音塘街道,历史现代未来同现、生产生态生活共融、宜居宜业宜游齐聚,正拿出超常规的力度和举措主动抢抓机遇、全力用好机遇,向着高质量发展目标阔步前行。

新闻深1℃

全力推动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

——访麻音塘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波

此前国务院出台新国发2号文件,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这是在贵州发展史上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麻音塘街道将乘着新国发2号文件东风,把贯彻落实新国发2号文件精神和做好当前工作结合起来,迅速抓好疫情防控、安全稳定等工作,确保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坚持项目为重,全力服务项目建设。新国发2号文件提出要支持贵州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麻音塘街道作为大龙经济开发区项目建设的主战场,要继续贯彻项目为重的发展理念,拿出超常规的力度和举措主动抢抓机遇、全力用好机遇,将重大政策机遇落实到一个个具体项目上,做到“一个项目、一名班子、一套人马、一个推进方案”,继续做好嘉尚、凯金、山河智能、凯金二期、中伟二期、中伟三期等重点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保障签约项目快速落地、在建项目早日投产,为开发区早日创建成国家级开发区贡献力量。

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麻音塘街道作为开发区乡村振兴的主舞台,将严格落实 “四个不摘”要求,充分发挥辖区企业优势,建立企业帮扶机制,通过非公企业党支部与村(社区)党支部联建,引领企业扶贫责任,将辖区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切实解决村级发展瓶颈和贫困家庭就业难题。截至2021年,辖区共有建档脱贫户劳动力7625人(含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其中4683人就近进厂务工,人年均收入达40000元;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要持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春耕备耕工作,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防止出现“非农化”“非粮化”,确保粮食安全。

坚持人民至上,统筹发展民生事业。街道作为开发区民生保障的主阵地,要牢牢守好“民生”与“稳定”两条底线,进一步健全辖区民生保障体系,坚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用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实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扎实开展平安建设三年行动,深化“四安”家园、社区网格化建设,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确保辖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 铜仁市文明办

     | 安超

     | 张晓云

    田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