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镇立足资源优势,科学谋划,以加快建设山地高效生态农旅一体化特色小镇为依托,全力打造绿色产业型样板镇。
红色文化激活新引擎
朱家场镇位于玉屏县城北部,与大龙经济开发区、黔东南州岑巩县大有乡和水尾镇交界,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进出铜仁的交通要道。古时为黔省三大牛市之一,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来,这里便与红军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6年1月8日,田心坪战斗胜利后,红二军团所属的6师抵达朱家场镇前光屯(现前光村)一带及龙眼村和木弄村部分村寨并驻扎于此,贺龙、任弼时等军团领导住在江西会馆里,江西会馆成为临时指挥所。
1950年,剿匪中牺牲的四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安葬于此。
红军足迹留存于斯,长征精神根植于此。
新中国成立后,朱家场镇在保护的前提下,将江西会馆改为朱家场小学,部分建筑作为小学教室。校内一角,四位烈士的墓碑和一座高大的纪念碑在樟树的掩映下,每日陪伴着孩子们成长。
“为了更好地宣传红色故事,我们着力打造了‘红樟苗’特色班,将低、中、高年级三个年段的目标定位为‘红樟苗苗拔新芽’‘红樟苗苗节节高’‘红樟苗苗棵棵壮’,进一步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并且,我们还结合了学校师资、乡村少年宫等资源,成立各类兴趣班,利用每周二和周四,对‘红樟苗苗’宣传员进行礼仪等相关培训。”朱家场中心完小校长姚波说。
据悉,1981年12月朱家场镇中心完小被定为玉屏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2月挂牌玉屏侗族自治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5年升级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镇和周边县乡的德育教育基地。
油茶产业释放新活力
玉屏种植油茶历史悠久,自明清以来,油茶就已成为玉屏对外贸易的重要物品之一,1958年,全县油茶育林面积达18万亩,成为贵州省当时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县份,玉屏被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名“油茶之乡”。2001年玉屏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中国油茶之乡”称号,2014年“玉屏茶油”被国家质检总局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朱家场镇狠抓这一契机,以创建油茶小镇为目标,大力发展油茶产业。连日来,在朱家场镇茅坡村的油茶育苗基地里,村民们忙着搬运泥土、挖土移栽油茶苗。今年46岁的洪先菊是忙碌队伍里的一员,她说:“我常年在油茶育苗基地里干活,80块钱一天,这里离我家近,家里有小孩,方便照顾孩子的同时,也能挣点钱补贴家里。”
在带动当地群众增收的同时,当地还孵化出专门从事油茶科学研究、良种选育、油茶基地建设、油茶苗木培育及销售、油茶精深加工及销售的国有公司——贵州黔玉油茶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以发展油茶全产业链为主体,以大连民族大学、中国林科院亚林所、贵州大学等高等院校为科技支撑,全面统筹推动玉屏油茶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和全产业链发展。
近年来,在贵州黔玉油茶开发公司的努力下,玉屏的油茶产业得到较好较快发展。
日前,贵州黔玉油茶开发有限公司顺利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认证,为玉屏油茶的选育、研发等提供了智力支撑。此外,该公司自主研发的玉屏茶油黔玉系列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和好评,并采用线上社区群直播销售与线下门店销售相结合的方式,共销售茶油58.2吨,销售额达1047.6万元,主要销往北京、上海、深圳、东莞等地。
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金宇表示,“今年我们还会加大对油茶优良品种的选育、油茶精深产品的开发,同时增加生产量,计划生产茶油600吨,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高品质的玉屏茶油,拓宽其在国内茶油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依托当地油茶产业的高速发展,朱家场镇还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套种太子参、鹿茸菇等经济作物,实现经济效益翻几番。
截至目前,玉屏共种植油茶22.4万亩,完成林下套种中药材、食用菌、蔬菜、花生、红薯等粮经作物1.35万亩;覆盖全县农业人口7.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户3425户11268人,农民人均拥有油茶林面积2.82亩。2021年,玉屏油茶投产总面积15.4万亩,油茶鲜果产量1.6万吨,产油茶籽4000吨,油茶产值达2亿元。
农旅融合培育新动能
春回大地,天气渐暖,茶花泉景区内的265亩山茶花竞相怒放,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赏花打卡。茶花树下,65岁的黄穗芬头戴山茶花,身穿汉服,手拿箫笛,跟伙伴们在茶花树下翩翩起舞。“我们来到茶花泉,看到这里的青山绿草、开得漂漂亮亮的山茶花,特别高兴,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退休生活。”黄穗芬说。
目前,茶花泉景区共有孔雀开屏、丽贝牡丹、乱世佳人等479个品种。因品种多样,山茶花从12月初陆续盛开,至4月底结束,花期持续120天左右,每年会吸引20000名游客前来观看。
在茶花泉景区,游人们不仅能观赏茶花,还可以去附近的道塘湿地公园逛逛:骑自行车、划游船、坐过山车、观赏孔雀等,拥有不一样的旅游体验。
位于朱家场境内的茶花泉景区,主要以山水田园风光和现代特色农业为载体,特别是景区内的道塘湿地公园,以侗族油茶文化元素进行空间营造,将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生态环境科普教育等进行有机结合,打造成茶花泉的后花园。2014年9月茶花泉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2014年12月被评为贵州省“十佳农业旅游景区”,2015年1月被评为铜仁市“5星级农业园区”,2015年被评为“贵州省科技园区”。
截至目前,该景区共接待游客量27万人次。
近年来,朱家场镇按照“产业搭台、旅游唱戏”的宗旨,科学统筹,让“产业”和“旅游”从“相加”到“相融”,实现了产业的大发展和旅游的大兴旺。
在朱家场镇混寨村,村民杨德仙通过流转400余亩土地大力发展黄桃、黄金李等精品水果种植,带动村民实现增收致富。2020年,杨德仙收获水果近20万斤。在她的带动下,该村还结合村情实际,建立了千亩水果基地,并充分利用临近茶花泉景区等旅游资源优势,开发农业观光旅游,实现了农旅一体化发展。
2021年12月31日,江口至玉屏(大龙)高速公路正式开通运营,全线双向六车道,时速为每小时110公里,通车后缩短了近一半的时间,为江口至玉屏开辟出一条快捷通道。在江玉高速上,设置了茶花泉服务区,标志着茶花泉景区正式融入梵净山大旅游圈,对周边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春节前夕,国务院出台国发〔2022〕2号文件,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是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政策机遇,是实现贵州高质量发展迈进又一个“黄金十年”的重要支撑。朱家场镇党委书记郑美妮表示,“我们将把新国发2号文件精神与持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结合起来,全力以赴、群策群力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并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紧扣产业发展‘八要素’,按照‘大生态、大健康、农旅一体化’发展思路,以坝区建设、国家级油茶示范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为抓手,以优势农业、生态产业和油茶风光为依托,高水平打造农旅产品加工聚集区和生态研学示范区,聚力打造油茶小镇,把朱家场镇建设成农业现代化强镇、农旅融合特色旅游名镇,奋力绘就‘侗情田园茶花乡·油茶小镇朱家场’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