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黄道乡:生态“出圈” 黄道“有喜”
2022/03/30    来源:铜仁日报     点击:572   

“由地球上观察太阳与地球相对位置移动所形成的轨道”,这是“黄道”的字面释义。

云端俯瞰,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武陵山区,也有一个被叫着“黄道”的地方。

春风徐徐,一束光影落在蜿蜒盘旋的万湖公路上,远看像一条没有尽头的长绳,缠绕山腰,越过山冈,将湘黔两地串在一起。

从铜仁主城区出发,驱车前往位于万山区东南部的黄道侗族乡,绕着弯弯曲曲的万湖公路直驱而下。山顶,一块巨大的石碑提示着即将进入黄道境内。

黄道,素有万山“东大门”之称,东邻湖南芷江,南靠湖南新晃,位于两省三县八乡镇交界地带,是万山通往湖南的重要窗口。

“用好‘绿水青山’,抓住‘黄道’机遇。”这是黄道乡当下的发展理念。

这些年,黄道乡创新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动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构建以“大棚蔬菜、金兰香柚、生态油茶、生猪养殖”为主导的“一特三强”产业新格局。生态“出圈”铺就绿色产业,在这里赓续发展、熠熠生辉。

立体交通铸就“大格局”

沧桑回首观巨变,十年弹指一挥间。十年,于黄道而言却是艰难奋进的十年。

“以前湖南姑娘都怕嫁到我们贵州来,现在是想嫁过来嘞。”说起这些年发展带来的最大变化,黄道乡人大主席吴志福感慨万千,“发展好了,自然就有吸引力。”

回想十年前,处在偏远深山区的黄道,四面环山、地贫粮少、路不通、无产业,是远近闻名的“贫困老大哥”,一顶贫困帽,戴了好些年。

“早年仅有的一条万湖公路过境,湖南那边是油路,我们这段是泥巴路,谁不嫌穷啊。”吴志福亲历黄道乡的点滴变化。

丹阳村村民杨春仙回忆,“以前路不好,全是泥巴,赶场走路去黄道集镇,得花上一个多小时,生病了还得去老万山镇,坐车不方便,还折腾人,有点小毛病宁可拖着……”

黄道乡力坳村当时曾因村里单身汉最多,被评为贫困村中的“代表”。“以前带回来的媳妇守不住,有的姑娘嫁过来后和娘家甚至断了往来。”罗仁长说,“如今,发展好了,婆家和娘家这才慢慢走动起来。”

这些年,黄道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持续聚焦基础设施“六网会战”,相继完成S103万湖公路郭家至黄道集镇段改扩建、黄深公路改扩建、黄道集镇至湖广桥翻修工程等,彻底打通了经济发展的“命脉”。

道路通,则百业兴。一条大道撬动一域发展。

交通的大突破,为群众增进了发展的信心,也为当地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特别是这几年,黄道乡以‘生态宜居’为目标,推动乡政府驻地为主的政务服务区、民俗餐饮为主的集镇功能服务区、刘家祠堂为主的观光旅游带‘两区一带’建设,集镇不断形成新格局,对外形象大幅提升……”黄道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袁渊一语道破。

近年来,黄道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累计实施通组公路65公里、连户路硬化20公里,实现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完成集镇路面硬化、绿化、亮化工程、自来水厂及自来水管网全面改造升级,补齐了基础设施短板,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题,铺就了发展致富道路。

崎岖山路变成“黄金线路”,为群众带来一笔笔“绿色财富”。在此基础上,黄道乡不断完善产业路,让生产物资能通过车辆运送到各基地,让原本零星发展的香柚逐步形成规模,为当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朝阳产业敲开“致富门”

每年初冬,漫山遍野的柚树上挂满沉甸甸的果实,标志着新一年“万山香柚”丰收时节的来临。

说起产业,黄道乡不得不提的就是“万山香柚”,这个投产面积上万亩的“摇钱树”,一度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种植香柚,在黄道乡有着悠久传统。早在上世纪90年代,受与之接壤的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新店坪镇发展影响,部分村的农民就有种植香柚的习惯。

但要论规模发展,只在近十年。2015年,黄道乡部分合作社开始小规模种植。2018年,黄道乡引进贵州香柚香生态有限公司,万山香柚这张“金名片”开始逐渐冒头。

贵州香柚香生态有限公司通过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以丹阳、长坳、田坪、大榜等村为试点,不断扩大种植规模,推动“万山香柚”特色品种选育、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发展。

在引进企业入驻集中发展香柚产业的同时,黄道乡同步出台购苗补贴、管护补贴、政策帮扶等各类补贴政策,鼓励种植大户、农户分散种植香柚,并与贵州香柚香公司签订收购协议,统一收购农户自主种植的香柚。

乘着发展东风,丹阳村村民罗文泽毅然选择回乡,流转了40亩土地发展柚子产业。罗文泽坦言:“原来在外进厂一个月收入8000多元,现在一年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还能照顾小孩,一家人团聚。”

自2018年起,贵州香柚香生态有限公司在黄道累计发展优质香柚1.1万亩,每年可带动500余人就近务工就业,年发放务工工资200余万元,同时辐射带动碧江、沿河、德江、松桃、印江、思南6个区县的部分乡镇种植香柚。

如今,“万山香柚”作为“梵净山珍·健康养生”系列品牌全投产品,一度畅销全国,供不应求,还曾摘得央视《寻味中国》上榜品牌桂冠。

一业兴起百业旺,选对好产业,敲开致富门。黄道乡联合香柚香公司开发香柚罐头、柚子酒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香柚种植、加工、销售“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同时以“万山香柚”为着力点,加快生态产业“裂变式”发展步伐。

以龙江、丹阳、田坪、长坳等村为龙头,打造“九丰农业+”蔬菜产业示范园,累计建成高标准大棚蔬菜基地7个1650亩、避雨设施蔬菜大棚基地200亩,每年带动村民就近就业400余人。

以锁溪、马黄、力坳等村为试点,辐射丹阳、大榜、黄溪等村相继引进温氏、正大等龙头企业,累计建成生猪养殖基地15个、肉牛养殖场4个,带动农户597户,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舞活“产业链”,如今的黄道,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去年11月,黄道乡还荣获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

“领头雁”合力共筑幸福路

在黄道乡采访,记者对“每村至少2名以上致富带头人”这个数字表示惊讶。

走进位于该乡丹阳村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贵州百汇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元桃正在大棚菜园里忙碌,一旁好几个年迈的村民在忙着这一轮的采收。

“这个芹菜看着就舒服,我自己都舍不得采。”杨元桃戴着草帽微笑着回应,“这一批芹菜长势很好,你们来之前刚刚把一辆货车装满送走。”

杨元桃是土生土长的黄道乡人,对蔬菜种植“情有独钟”。高中毕业就外出务工的她,2015年毅然回到家乡发展蔬菜种植,先后投资500多万元打造高规格、标准化大棚蔬菜基地,并成立了贵州百汇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丹阳村村民杨春仙,现在已经67岁高龄,在蔬菜基地务工将近5年。她告诉记者:“忙的时候每天干8个半小时,每个月保底收入2000元以上,孙子上学有爷爷带,我就专心在基地务工。”

杨元桃的蔬菜基地,占地面积600余亩,大棚面积502亩,常年以栽种西瓜、黄瓜、豇豆、辣椒、四季豆等时令蔬菜为主,基地每年可带动农户就业87人。

记者走访得知,在基地务工的村民中,年龄最大的有70岁。杨春仙坦言:“蔬菜基地活轻松,从不拖欠工资,每个月按时结算,以前自己种菜卖,折腾又没个好价钱,还不如现在挣得多。”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杨元桃直言:“现在每天没活干的时候,大家还会打电话追着要活干,群众积极性起来了,离富裕就不远了。”帮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梦,这让杨元桃倍感欣慰。

正是这样的“黄道”情结,让一批批像杨元桃一样的致富能手,为乡村发展探索了一条推动集体富裕的新路子。他们有的搞养殖,有的开工厂,还有的组建劳务公司。

近年来,黄道乡积极探索“干部带头、龙头带动、群众参与”的山地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依托优越的气候、充沛的雨水和肥沃的土壤等自然资源优势,有效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山地特色产业,为群众拓宽致富路。

力坳村村委委员罗仁长,十多年前曾在万山区主营摩托车销售和摩托车驾驶证培训,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摩托车市场越来越不景气,几经考察,罗仁长回乡开始发展生猪养殖。

“早年我还投资100万元养过牛,但由于气候不符、不懂技术,最后失败亏损了。后来我把之前的牛圈改为猪圈,开始着手养猪。”

2016年,罗仁长进了200头能繁母猪试水生猪养殖,通过采取自繁自养的模式,自己摸索学习技术、自己找销售渠道,一年下来收效较好。

靠着多年攒下的积蓄,以及政府项目资金的扶持,2017年,罗仁长果断投入260万元,在本村竹山冲创建云飞牧业有限公司,扩大养殖规模。

“2018年生猪持续出栏,眼看收效较好,本村及周边村寨的村民开始自发养猪。”罗仁长直言,“我们村就有10多户,有的自己养,有的和温氏公司合作给公司代养,甚至周边乡镇的人都跑来‘寻经问道’。”

黄道乡早年传唱有句俗话:“姑娘要是不听话,就把你嫁到马黄去。”马黄村是该乡远近闻名的穷山村,用当地话说“偏僻落后没有一丘好田”。

“如今,发展变化最大的就是马黄村,村里面额定存款50万元以上的村民,马黄村在全乡占比最高。”吴志福直言。

这几年,在致富能人的带头下,马黄村积极发展生猪养殖,壮大村集体经济。全村生猪养殖规模在100头到1000头之间的就有10余户,最大规模达2000头。村民人均收入从十年前不足3000元发展到如今的11900元。

     | 铜仁市文明办

     | 安超

     | 张晓云

    田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