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舞蹈和表演曲目”“购买乐器”“编排小品和相声”……3月25日傍晚,在院坝会现场,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激烈讨论着怎么传承和发扬鼟锣文化。在几年前,村里可不会有这样的院坝会。
以侗族聚居为主,具有浓厚的侗族文化风情、传统文化的郭家湾村,有保存较为完整的民族文化艺术鼟锣。
那时候的郭家湾村有良田千亩,但靠种田养家糊口,收入低微。许多村民都选择外出打工,很少有人操心传统历史文化的事,广场上只有习习微风吹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
近年来,玉屏自治县在走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坚持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同步,以村为单位,发展各种地方特色文艺团队,群众演、演群众,让群众既“富口袋”也“富脑袋”。
依托鼟锣文化资源,郭家湾村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文化惠民服务有机结合,组建了268人的鼟锣文化队伍,充分挖掘鼟锣文化元素,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白天忙农活,晚上忙训练。打个锣心情就好,感觉精气神都有了。”锣手杨克喜开心地说,“以前的小康吃饱穿暖、衣食无忧就行了,现在有了更多的精神追求、文化追求。”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让农民“唱”主角。
多年来,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引领下,郭家湾村“内外兼修”,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规范村民的行为习惯,乡风文明吹遍了村里的每个角落。
文明植阡陌,新风沐乡野。郭家湾村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制定“村规民约”,建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村里的事村民参与、村民决策,百姓充分参与建设自己的家园,进一步推进乡风文明,让乡村发生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