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头镇九龙村龙江新村。
漾头镇九龙村种植基地。
漾头镇茶园山村全貌。
茶园山村诗酒田园民宿基地。
“自从通了路,进城只要40多分钟,每天骑摩托车出门务工方便多了。”正在碧江区漾头镇九龙村务工的徐世龙告诉记者,“最近在民宿基地做木工,每天收入260元。”
徐世龙一直生长生活在茶园山村,常年靠在家务农为主,前半辈子几乎未曾出过远门,最远的是曾到过3小时脚程远的马岩乡(现为碧江区灯塔街道马岩村)赶场。
在漾头镇海拔1074米的六龙山腹地,完整地保留着一个古色古韵的传统村落,距铜仁主城区17公里,是黔东著名的文化古村,这便是茶园山村。
十年前,久困于地势崎岖、交通不畅的茶园山,外地人进不来,本地人出不去。
这里是漾头镇最偏远的村落。2017年,茶园山村实施通村公路建设,2018年全村实现通组路全部硬化,这也标志着全镇通村、通组路的全面完成。
漾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茂君说:“特别是脱贫攻坚实施以来,全镇累计完成28个村民组通组路联户路硬化工程和九龙村通村水泥路建设工程,基本形成内联外通的交通大格局。”
如今,像徐世龙这样的,村里有100多人,早上骑车出门进城务工,下班还能回家吃晚饭。
“精神翻身”带动“经济翻身”
曾经,交通是茶园山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外人无法想象,曾处于六龙山腹地的茶园山村民,赶一趟场要走3个多小时,在交通严重不便的过去,要想把深山里的农产品卖出去,更是难上加难。
路不通,很大程度制约着这片山区百姓的日常出行与脱贫致富。
村子被群山环绕,山中植被单一,耕地相对贫瘠。长期以来,村民靠山吃山,每逢下雨天,泥泞道路为出行增添了更大不便,长途跋涉阻碍了他们与外界交流的大部分欲望。
让大山不再成为阻拦,茶园山的巨大改变,得益于这几年脱贫攻坚的顺利实施。特别是通村公路、通组公路的全面覆盖,让这个曾经活在外人想象中的茶园山,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过去,基本靠种植庄稼为生,买卖不方便,大部分村民家中也会自给自足养殖家禽等。”打小就长在茶园山的徐世龙亲历着村里这些年的点滴变化,“现在过半的劳动力都在铜仁城区务工,来村里参观的游客还不少。”
交通的巨大改变,也间接带动当地群众思想观念的加速转变。
以往像徐世龙一样未出过远门的村民还真不少,交通便捷后,大部分村民毅然选择走出农村,有的在铜仁周边务工,有的到城里做小买卖,有的甚至从打工多年的外省返乡创业。
茶园山村海拔高,适合种植反季蔬菜,在市场上有一定竞争力。
村民徐绪文一眼就看中这一点,流转了村里的30亩土地开始种植蔬菜,“以前是挑到外面去卖,一去一来一整天,现在用三轮车运,到铜仁城区销售,生意好的时候还能回来吃中午饭。”
路通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随之增加。
徐绪文每年靠种植蔬菜就有6万元左右的稳定收入,今年是第5个年头,他告诉记者:“村里种蔬菜的就有六七户,我们这里空气好,种出来的蔬菜不愁卖。”
特别是这几年来,全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相继完成了茶园山村和仁家湾村庄环境整治工程、茶园山村传统古村落改造工程及茶园山广场的环境整治等,村里的景象也随之发生转变。
如今,再入茶园山,万亩竹海满目青翠,错落有致的古建筑群分列在马蹄形的山坳里,一幅传统村落与现代乡村和谐共融、历史文化和现代农业交相辉映的美丽图景在这里缓缓铺展。
“农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游九龙洞景区、泡九龙温泉、品龙王宴、赏篝火晚会……今年3月,漾头镇九龙村以农历二月二龙抬头为契机,举办了首期“龙腾虎跃·九龙聚会”主题活动,吸引不少游客。
“为激发乡村旅游活力,自今年农历二月初二开始,九龙片区通过‘公司+村集体’合作的形式,实行九龙洞景区、九龙洞温泉、龙王宴、篝火晚会等一体抱团发展。”陈茂君介绍道。
九龙村距铜仁城区18公里,距漾头集镇10公里,北接云场坪镇,南靠六龙山乡,西连灯塔街道,东与本镇漾头社区接壤。近年来,依靠九龙景区的辐射带动,村集体经济逐渐壮大。
“以前,九龙村大部分村民常年在外务工,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依托九龙洞景区和九龙温泉回乡发展。”九龙村村支书、村主任卢仁想谈及现在,“摆摊的、开商铺的、卖土特产的,光是开农家乐的就有10多家。”
卢仁想原本也常年在外务工,借着九龙景区的发展东风,2018年毅然在村里办起了农家乐。不同的是,卢仁想积极发挥创意,将农家乐开在了游船上,生意十分火爆。
他告诉记者:“原先70%的劳动力在外务工,现在有在城区开餐饮店、理发店、服装店的,也有组建劳务队的,还有依托扶贫项目就近创业等,现在外出务工的30%不到。”
据了解,九龙村仅今年就有100多人回到家乡发展,卢仁想坦言:“仅仅是九龙温泉就带动就业50多人,有做服务的,也有做保洁、保安的。”
村民刘强原本在外承包工程,名下还经营着一家建筑公司,看到家乡的发展潜力,回乡创办了铜仁市晶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种植业。
“我们从2019年至今发展了4个基地,总面积2000多亩,每天都有100多人在基地务工。”刘强介绍,“魔芋的生长周期较长,每年的冬春季节开始栽种,经过半年的生长进入采摘期,在这期间需要大量的工人进行翻土、播种、管护等。”
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生态建设”发展模式,晶荟公司从农户手中以每亩300元的价格流转2500余亩,目前仅九龙村就有1000多亩,村集体入股50万元,每年可保底分红5万元,同时为当地农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村民路其林,原本常年在全国各地到处打零工,依靠扶贫项目资金,2014年回村种植葡萄、柑橘30多亩,现在每年平均收入超10万元。
村民刘群,2017年从地质灾害点搬迁至九龙村龙江新村,以往全靠在锦江河打鱼为生,自从长江十年禁渔,我市开启退捕渔民上岸以来,在漾头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刘群在村里开办了润龙斋餐厅,自此吃上了旅游饭。
近年来,九龙村依托辖区九龙洞和九龙温泉旅游休闲度假区优势,积极发展农旅产业,仅农家乐、小餐馆、小旅社和经营小买卖就有50余户。2021年,村集体经济突破1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实现13000元以上。
“以宿带村”激活“强劲马达”
在九龙村龙江新村的河道旁,一处闲置房屋正在被打造为乡村特色民宿。
陈茂君介绍:“漾头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盘活农村沉睡资产,将农村闲置民房打造为特色民宿,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正在加紧施工的是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九龙村争取扶贫项目资金200万元,并主动引资100万元,将2户村民的闲置房打造成为特色民宿。“目前签了3年合约,每年村集体保底分红项目资金的5%,效益分红10%。”卢仁想说道。
“下一步,我们还计划将特色乡村民宿运营纳入到九龙片区抱团一体发展。”陈茂君补充道,“我们还将深入挖掘龙文化、耕读文化、徐福文化等资源,扎实推进农旅一体化,全力推动全域旅游稳步发展。”
以民宿带动特色乡村旅游,以盘活闲置资源推动乡村振兴全方位振兴。漾头镇通过以“旅游兴村”“农旅融合”等形式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全面发展,为当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007年,茶园山村寨全境被列入九龙洞旅游规划内,其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徐福山庄”被列入九龙洞管理处核心景点之一,2011年和2013年分别入选“贵州30个最具魅力的民族村寨”和“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2020年入选为贵州省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村。
2020年,在镇党委、政府引荐下,铜仁本地企业家李解来到茶园山村,投资近300万元将占地300多亩的3户闲置房进行集中打造,2021年10月诗酒田园民宿正式营业。
诗酒田园民宿主理人李解介绍:“在保持房屋原貌、乡村原貌、风景原貌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整体规划,包含有民宿、餐饮、养殖区、种植区、探险区和露营区等,尽量满足游客的多种体验需求。”
据了解,诗酒田园民宿每天可接待50人,通过土地流转及周边产业带动就业,为当地农户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如今,在交通和旅游发展的带动下,漾头镇把铜仁主城区通往九龙村的路修宽了,把九龙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九龙洞温泉的旅游资源激活了,一批精品民宿在此驻足,沿街而立的农家乐红红火火,村民的致富路也越来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