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思南县关中坝街道牢牢把握党建引领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凝心聚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艰巨历史任务,站在新时代、新奋斗的起点,对标“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目标、新定位,铆足干劲超起跑,深躬入局抓实干,砥砺奋进谋发展,蓄势扬帆再启航,谱写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坚持党建引领,锚定乡村振兴“红”底色
组织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该街道始终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摆在第一位,以提升组织力、战斗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夯实党的组织体系的基本单元,织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在“引”字上下功夫,筑牢思想根基。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打造高效思政教育课堂,特别是以百年党史鼓舞斗志、明确方向,汲取发展力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凝聚起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在“准”字上做文章,夯实基层基础。以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坚持强基础、补短板、促提升,紧紧围绕“五个标准化建设”,按照“建有标尺、抓有方向、评有依据”的工作思路,划分阶段、按标分类督促指导辖区24个党支部逐步补齐短板,晋位升级。同时,按照巩固先进、推动一般、整顿后进的思路,对工作作风不实、党组织班子配备不齐、班子不团结、民主管理混乱等2个重点对象进行集中整顿,扎实推进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战斗力,筑牢乡村振兴基层战斗堡垒,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在“活 ”字上谋创新,激活奋进动力。以市域社会治理、文明行动、疫情防控等为载体,创新方式,全方位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深入开展“网格+心连心工作室”、“网格+示范窗口”、“网格党员进小区”等示范岗位活动,18个村2个社区划分为209个网格671个联户组,网格内155名党员组建32个党小组实现网格全覆盖,推动各类力量下层社区、网格,形成“平时组团服务、战时组团攻坚”的机制,“党小组+网格员+十联户”铁三角全面夯实,基层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党组织延伸到村、社区的毛细血管、不断推进党的阵地前移,推动广大党员群众核心力量下层基层一线。
坚持人才支撑,绘就乡村振兴“蓝”宏图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该街道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切实把村两委班子建设强、后备人才储备足、党员队伍建设好,让乡村成为引才聚才育才的平台,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展现能力、发挥优势的舞台。
——选优配强班子,锻造乡村振兴“领头雁”。以换届选举为契机,按照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群众公认、结构合理的标准和“一升一降”要求,严格换届程序,严肃换届纪律,选优配强20个村(社区)党支部书记,配强配齐村(社区)两委干部115名,实现村(社区)支书、主任“一肩挑”比例达100%,圆满完成辖区20个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年龄结构持续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同时,常态化开展轮训实训,着力提升村(社区)“两委”干部的综合素质,促其发挥好乡村振兴战斗员、为民服务勤务员作用。
——整合人才资源,储备乡村振兴“后备军”。依托县级后备干部培养机制,以春晖感召为纽带,将乡土优秀人才纳入村后备干部队伍管理,注重发挥其在加强基层党建、带动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服务群众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辖区20个村(社区)高质量高标准储备培养后备干部61名,进入第十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队伍32名,成为新时代基层工作的有生力量。2021年,以“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为核心,以各优秀青年志愿者为骨干,招募200余名大学生参与疫情防控、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乡村振兴“后备军”在基层前沿阵地谱写当代青年的作为和担当。
——壮大党员队伍,培育乡村振兴“主力军”。坚持把发展壮大党员队伍作为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来抓,按照5个阶段25个具体步骤,严把党员“入口关”,坚持发展党员指标向乡村倾斜,注重将文化层次高、致富带富能力强的优秀青年发展成为党员,不断优化调整党员结构,近三年发展农村党员53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0余名。结合“基层党建提升年”培育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党建网格化建设等工作,将500余名党员嵌入网格,促进党员在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发挥作用。
坚持产业发展,铺设乡村振兴“金”路子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该街道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厚植产业发展沃土,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在大战大考中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带动群众致富,促进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
——精准统筹,示范引领转型升级。牢牢把握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深化农村产业革命,以“三变”改革统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探索开展“村社合一”,20个村(社区)“两委”班子带头成立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依托“公司+合作社+大户+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就业等方式,建立长效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全覆盖,基层党组织带动产业发展能力提升,形成党组织引领推动、党员示范带动、群众广泛互动的乡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局面,有效实现基层组织建设与乡村振兴合拍共进,集体经济和群众等多方受益,呈现出产业增效、群众增收良好局面。
——精准施策,特色产业发展带动。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的思路,抓住产业“牛鼻子”,深入开展调研,结合气候、土壤、地形等特点,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闲散资源转为发展资本,把“中药材、精果、蔬菜、茶叶、生态畜牧”作为主导产业,争取上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27个,投入资金1399.64万元,统筹发展了中药材青花椒10500亩、精品水果3842亩、蔬菜600亩、茶叶800亩;建成温氏标准化养猪场1个,年出栏生猪4800余头,大户养殖场13个,存栏生猪1950头;建成标准化养牛场5个,存栏200余头,年出栏黄牛210头,散养大户8户存栏黄牛130余头,辖区牛存栏1200余。
——精准借力,优质服务排忧解难。坚持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导向,依托各级农技人才资源优势,采取线上答疑、上门服务、集中培训、单独指导、经验交流等方式,农技专家“把脉问诊”,帮助服务对象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难题。同时,争取各级培训资源,邀请专家服务团队进村入户开展培训指导、“专题讲堂”、“流动课堂”等多种形式开展集中培训育才,建立“一带一”“一带多”“多带一”的帮带机制,以多元化的服务方式,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跟踪培养,让“庄稼汉”变为“新农民”。
春风浩荡满目新,砥砺奋进正当时。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在新的历史节点上,该街道将以贯彻新国发2号文件精神为契机,主动谋求新的发展机遇,让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