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笔者走进松桃苗族自治县普觉生态园区茶园基地见到,30多名务工群众分散在茶园里,有的搬运肥料、施肥或锄草,正抢抓农时给茶树进行春季管护,现场一派繁忙的劳作景象。
据了解,茶叶产业是普觉镇围绕全县“3+N”产业规划的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该镇大力推行“党建+村社一体+基地+农户(脱贫户)”“合作社+种茶大户+农户(脱贫户)”发展经营模式,积极引导脱贫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年底分红、基地务工等方式参与茶叶产业发展,有效拓宽收入渠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同时,每年春夏茶园管护的关键时期,该镇还聘请茶技人员实地授课、现场指导,耐心细致地向茶农们讲解着茶园管护的技能要点,增强茶农 “一分栽、九分管”的意识,确保茶园增产、茶农增收。
该县普觉镇棉花山村采取“党建引领、村社合一”发展新模式,紧紧围绕“党建+村社一体+基地+大白茶产业+农户(脱贫户)”的发展模式,合作社统一购苗、技术指导、管理,投入肥料、收购;鼓励脱贫户以土地等方式入股,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吸纳了该村164户700多脱贫群众参与种植、管理和发展,实行利益联结机制到村到组到户到人,并实施“村社合一”,产出效益的70%作为脱贫户分红,20%作为合作社种植成本,10%为集体经济组织后续发展基金,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植茶叶的积极性,基地还解决了部分农户(脱贫户)家门口的就近就地务工,端上了“金饭碗”,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脱贫户持续增收。
“眼下正值茶叶春季管护的黄金季节,为确保茶叶早出芽,出好芽,多出芽,连日来,该镇积极引导种茶大户、合作社抢抓农时,对茶园进行施肥、除草等春季管护,为春茶的采收积累养分,让春茶萌芽香飘四方,提高茶叶经济效益,为茶企茶农增加更多的收入,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助力群众稳定增收。”3月2日,该县普觉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笔者。
“我家4亩土地流转给种茶大户栽种茶后,旱涝都有收入,省心省力,现在我每天来茶园给茶叶施肥、锄草管护等打零工,每天能挣60-70元,除土地流转费1000多块钱外,一年下来能挣一两万元的务工收入,既照顾家中老人、小孩,又能照看家,比往年长期在外打工强多了,太划算啦!”3月2日,该镇棉花山村川硐村民组脱贫户刘巧云与笔者聊起土地流转给大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喜悦的心情洋溢脸上。
“我家3亩多地,今年流转给松桃棉花山村种植专业合作社改种大奶白茶后,现我又在合作社打零工,务工一天能挣七八十块钱,每个月下来有2000多元的固定收入,光地每年就有1000多块钱的租金,外加上年终土地流转给分的‘红利’,一份土地‘三份’收入,自己不种地,再也不用担心像过去“种洋芋有蚂蚁,种包谷、稻谷遇天旱无收了,旱涝保收,既照顾小孩,又顾家,家门口挣钱满满幸福感。”3月2日,普觉镇棉花山村下院子组脱贫户杨仙仙说起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家门口挣钱带来的好日子,他打心眼里就高兴。
茶叶种植大户刘忠平向笔者透露,“农户收入也很多元化,除了土地流转收入,脱贫户还可以在这里(家门口)务工获得工资收入。去年680亩茶园毛收入达200多万元,采春茶期间,就付了春茶劳务费80-90万元。该村老屋基组土地流转户高金云采茶收入一天高达300元,被当地群众称为采茶能手,收入十分可观”。
茶叶基地不仅解决了棉花山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务工,还吸引了姜家硐、园埂脚、道塘、东门村等周边村子的1000多人就近就业。
“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发展茶叶种植,平常来茶园上班,干除草、施肥、管护等茶园农活,每天60元,一个月下来有1800元的收入,采茶时节,每天能挣200-300块钱,40-50天的采茶期大概能拿到9000-16000元的工资,手上活路,轻松。”该县普觉镇棉花山村老屋基组采茶能手脱贫户高金云向笔者聊起采茶季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她笑得合不拢嘴。
据了解,普觉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是铜仁市重点农业示范园区之一,园区以生态茶叶为主导产业,现有茶园面积6.2万亩,投产茶园面积2.87万亩,丰产面积26000余亩,据估测,全镇茶叶年产值可达6500万余元,已累计实现群众就近就业25000人,累计支付务工工资1220.5万元,同时,棉花山、道塘、姜家硐等6个村合作社与脱贫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就地务工,有效解决了周边农村脱贫人口和留守妇女就业,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可为村集体创造收百万元以上,一片片带着清香的绿叶铺就了苗乡群众的小康路,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