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玉屏侗族自治县平溪街道杨柳村,当天际的晨辉刚刚倾洒至这片生机勃勃的热土时,这片寂静了一夜的山脉,便是因手工米粉制作再度变得热闹起来。
起锅、生火、烧水、架蒸笼,73岁村民刘秀群动作娴熟。她将浸泡好的新鲜大米研磨成浆,锅中水沸腾后立即把装满米浆的托盘放入蒸笼,出锅时挂在竹竿上晾晒,在雾气缭绕中,洁白如玉的米粉,还留有余温,散发着阵阵稻米清香。
杨柳村位于玉屏东南方,距离县城7公里。村里历来有手工米粉制作的传统,是当地有名的“米粉村”。
据村委会副主任刘小梅介绍,随着玉屏侗乡农村的发展变迁,作为杨柳村家家户户生产生活的手工米粉制作,也在这股潮流中迎来了一些新的变化。
“过去,米粉制作只是为了过年。”于刘秀群而言,那是一段苦涩又甜蜜的回忆。每每想起,她那长满皱纹的脸上还带着些许腼腆。
在刘秀群的印象里,以前农村地区交通不便,村里只有横七竖八的泥巴路,而那时粮食产量不高,米粉只能奢望在过年时“大吃一番”。
当时的物质条件也很难与今天相比。“根本没有买卖米粉的说法。”刘秀群说,米粉制作多少,全看当时自家粮食的产量。因此,对于当时普遍贫困的村民来说,米粉产量都很少。
“用传统的制作方式,我们只能制作白色的米粉,因为只种水稻。”在刘秀群的记忆里,米粉制作的形式和颜色也比较单一。
白色米粉是最普遍的颜色,条件好一点的,可以使用玉米做成黄色的米粉;新世纪开始,才慢慢流行添加蔬菜做成绿色的米粉,以及特意为过年喜庆而准备红色米粉,多余的产量还销往市场。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生活变化得太快太大了!”刘秀群感叹。如今泥巴路变成水泥路,大部分人家拥有轿车或摩托车,出行方便。
不仅如此,村里的土地集中流转给合作社,水稻、水果、蔬菜、养殖层次分明,村民不用外出也能挣钱,甚至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小洋楼。米粉制作不再是自家食用,而是形成村民增收的特色产业。
“现在条件好了,米粉通过电商销售到北京、广州等地。”在刘秀群看来,从当时的物质生活窘迫到如今的宜居宜业,米粉制作承载着杨柳村多年的记忆,不断讲述着村民们的生活变迁。
“像今天这样一次性制作上百斤米粉,过去是想都不敢想。”去年,刘秀群把米粉制作手艺传给了儿媳妇张发珍,自己偶尔当“监工”,确保手工米粉的纯正与质量。
午后的阳光透过米粉的间隙,刘秀群写满岁月痕迹的脸上露出丝丝微笑。坐在屋前向远望去,米粉的白、田园的绿、远山的青,在蓝天白云的背景下,一幅美丽的画卷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