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万山区丹都街道中华鲟基地里饲养的鲟鱼也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销售热潮。
在万山区丹都街道中华鲟养殖场里面,工人们正在将不同重量的鱼进行分类。两斤重、三斤重、四斤重的鲟鱼由于个头适中,肉质鲜美,因此成为年货市场的香饽饽。长期合作的客商一般都会提前一天对鲟鱼的重量提出要求,以便能够购买到个头合适的鲟鱼。
玉屏客商胡建说:“临近春节销售有三万斤,鲟鱼走俏附近县市区市场,主要发往岑巩、三穗。”
胡建介绍,之前每逢过年主要销售的鱼类就是本土的草鱼、鲶鱼、鲤鱼等品种。近年来,随着乡村特色养殖规模逐渐扩大,鲟鱼也变得不再稀奇,成为寻常百姓餐桌上的一道特色美食,他的销售品类也进一步扩大。临近春节,老百姓对鲟鱼的需求也进一步提高,平均每个月他都会亲自来购买8次左右。
“鲟鱼无骨、无刺,肉质好、口味鲜美,餐桌上比较受欢迎,所以卖得还可以,12月到现在卖了八九万斤了。”万山丹都街道鲟鱼养殖基地负责人王万胜说。
鲟鱼属于冷水鱼,素有“水中熊猫”和“水中活化石”之称。万山区丹都街道大坡村因冷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无污染,给鲟鱼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近年来,万山区引进企业投入300万元建成鲟鱼养殖基地,共30个鱼池。现在每到上市时节,许多湖南及省内凯里的客商会亲自上门收购,有时还会供不应求。
“前期来考察发现,这边的水温适合养中华鲟,它的温度要求在15度到18度,含氧量达到七个以上。”王万胜说,“综合考虑下来,丹都街道大坡村的水清澈,水量大,交通方便,适合养中华鲟,所以我们就过来建厂。”
目前,该中华鲟养殖基地年养鱼量30余万尾,年产量可达50万余斤,产值近500万元。每年,该基地还将固定拿出4万元作为村集体经济分红,并为附近村民提供就近就业机会,带动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好山好水养好鱼,鲟鱼产业来到我们大坡村,流转土地大概四十亩,也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村民田叶自信地说,新的一年,我们还要携起手来,继续守护好绿水青山,让绿水青山成为村民致富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