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荒开到天,种地种到边。春耕一大坡,秋收几小箩。”这曾是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朗溪镇昔蒲村石漠化严重时,当地群众每年收成的真实写照,全村森林覆盖率只有10%。现在,该村经过多年治理,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70%,不但改善了环境,每到这个季节挂满枝头的柑橘、柚子还为农户增收不少。
秋冬时节的朗溪镇昔蒲村满阳坡组,漫山遍野的金香橘、红香柚随风摇曳,当地群众背着大背篼,肩挑大箩筐,整筐整箩的运下山,等待遵义、思南等地的水果客商上门收购。
然而在此之前,该村由于石漠化较严重,当地群众每年只能靠天吃饭,收成寥寥无几。
“以前种麦子,种一大坡才收七八箩。”在满阳坡半山的椪柑基地里,与山水抗争了大半辈子的江孝霞老人,谈起以前的劳动和收成,依旧满面愁容:“我们六七个人的地方,一年到头的忙碌还不够吃,要是遇到大雨天,粮食、土被水一起就卷起跑了。”
穷则思变,当地针对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严重的现状,切实解决好石漠化治理中遇到的蓄水难、基础设施差问题,该村围绕“山上绿色屏障、山中经果飘香、山下美丽乡村”目标,实施了退耕还林、培土增地,在石旮旯中种植梵净山金香橘、红香柚、长寿柑等精品果树,既美化绿化了生态环境,又培植了农民持续增收的产业。
“现在这满山坡的石窝窝里,不是橘树就是红心柚,水冲不走了,一棵柚子要打二三十个。”在该村水果种植大户田茂啟的果园基地,他满心欢喜地说道:“今年柚子批发虽说便宜但柑橘贵,柚子一个只卖得起五六块,柑橘批发一斤都要在一块以上,综合算下来,一棵果树,也要管百多块。”
在村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耕耘下,成了远近闻名、一年四季果飘香的经果林专业村,现在该村有各类精品水果3500亩,每年水果产量超350万公斤,产值800多万元,基本实现家家有水果、户户能增收的良好局面,闯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石漠化治理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