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官和: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2022/01/13    来源:微视江口     点击:525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近年来,官和乡因势利导,进一步整合生态资源优势,以点带面,通过示范引领,走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特色种植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奏响了官和乡高质量发展的动听旋律。

中药材种出致富“新方子”

走进官和村林下淫羊藿种植基地,漫山遍野里一垄垄沟渠渐渐披上绿衣,几位村民正井然有序的管理着刚种不久的淫羊藿幼苗,呈现一副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据了解,为壮大本村产业,官和村村“两委”通过考察学习,发现该村的气候和环境非常适合发展淫羊藿产业,于是该村抢抓机遇,积极引进国药集团同济堂(贵州)生物制药公司发展林下套种淫羊藿250亩作为试点产业。

“我年纪大了,出远门打工也不方便,现在我们这里种这个药材,在家门口就能干活,一个月也有2000至3000元。山林也租给了他们,一亩地有50至60元 ,年年都能领。发展这个产业,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好的,离家近又有收入。”今年68岁的村民田应兵做梦都没有想到,以前的这个时候,家里的农活已经全部做完,想外出务工挣钱也没有路子,而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挣钱。

“我们是从去年8月份引进国药集团的淫羊藿产业,觉得淫羊藿产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好,它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我们当地落户,既能解决我们当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又能有效增加收入。”官和乡官和村党支部书记吴祥政说道。发展林下产业,不仅盘活了闲置的荒地,也让附近的老百姓有了务工收入和租金收入。

冷水鱼游出致富“新路子”

走进江溪屯村集体经济冷水鱼养殖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村党支部副书记胡万国正在捕捞鲟鱼,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前来购买成品鲟鱼的客商络绎不绝。

2016年,江溪屯村整合各类资金115万元,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水产养殖,建成占地近15亩的养殖基地,养殖中华鲟35000尾,与156户建档立卡户签订利益联结协议,实现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同时,养殖基地管理用工带动2人长期就业,每人每年增收24000元。

“每天负责清洗鱼池、喂养鱼苗、分拣商品鱼,工作不累又能照顾家里,每月工资2000元,也正是有了这份工作,我家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江溪屯村建档立卡脱贫户陈礼高高兴地说。

“水产养殖是我们村的支柱产业,加上冷水鱼养殖基地又扩建至18亩,新增冷水鱼养殖4万尾,预计年产量8万斤,将实现年产值达10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纯收入50万元以上,我有信心带领全村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官和乡江溪屯村党支部副支书、村主任胡万国信心满满地说道。

据了解,目前冷水鱼养殖基地已卖出商品鱼2万余尾,实现收入15余万元,极大地提升了村集体经济综合实力。

生态茶采出致富“金叶子”

走进新田村道当茶园基地,该村正积极组织100多名建档立卡脱贫户劳动力深入茶园,开展冬季除草、施肥、修剪、补栽等工作,为明年茶园增产茶农增收打下坚实基础。参与茶园管护的劳动力按每人每天100元工资标准发放劳务费。

“茶园冬季管理是一年中茶园管护最重要的阶段,直接关系到来年茶叶的高产量、高质量,把这季茶园管护工作做好了,才能保证来年春茶有足够的茶青可供采摘。”江溪屯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陈建军如是说。

家住新田村上坝组的建档立卡脱贫户吴友莲是在茶园里打工的群众之一,她说:“丈夫在外打工,家里还有孩子,自己平时就只能在家里种地或在附近打散工来分担家里的负担,现在在茶园打工,一年收入有一万左右,还能种地和照顾家里,很满意了”。

据了解,新田村共种植茶园200亩,去年以来共计采摘茶青4500斤,实现收入20余万元,有效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全面铺开。

近年来,官和乡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依托丰富自然资源优势,紧扣“3+N”产业发展布局,全力做大做强中药材、冷水鱼、生态茶等特色产业。目前已种植中药材2700亩,养殖冷水鱼50余万尾,管护生态茶园2200亩,实现了产业从无到有、由有到优的转变,有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铜仁市文明办

     | 安超

     | 张晓云

    田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