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闲人不闲,家门口挣钱。时下,大坪乡苏湾村、高楼坪乡夜郎村的羊肚菌刚刚种植完毕,谢桥街道的食用菌、敖寨乡的玉木耳又到了采收的季节;在茶店街道车厘子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着套种草莓苗;在黄道乡丹阳村,这里的草莓个大鲜红,即将开采……今年以来,万山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全力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农旅融合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在茶店街道梅花村大棚内,街道农技干部杨春田正在给工人们讲解示范车厘子果树管护技术。
“车厘子苗是从外地运过来的,从前期栽种到后期管护我都要进行技术跟踪服务,后期的施肥、松土、浇灌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杨春田说。
有了专家的技术指导,大棚里种植的车厘子长势好、口感佳,市场备受好评。此外,当地探索的室外车厘子套种辣椒,室内车厘子套种草莓、西瓜等模式也获得成功。
“每年茶店车厘子是不愁销售的,立体种植也让自己多了一份收入,也吸引了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进行体验采摘。”基地负责人杨胜堂说。
农业产业活起来了,茶店街道还利用先天资源优势,科学布局,打造农旅观光一体的特色产业。
瞄准标准化大棚蔬菜高效农业,万山引进九丰农业博览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形成了以特色农产品种植、农产品加工以及休闲服务设施为主的一、二、三产业链条式发展。
看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商机,不少农户利用自家的房子办起了农家乐,既增加了自己的收入,还带动了周边农户就业。
“旅游可以带动周围的村民自己创业,也可以到餐馆务工,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好。”高楼坪乡大树林村秀才农家乐负责人刘珍仙高兴地说。
以绿为底 引领乡村生态振兴
走进万山区谢桥街道牙溪村,青山秀水环绕中,一排排独具特色的精品民宿鳞次栉比,古居古巷交织如网,静美如画。
曾经牙溪村因交通不便,丰富的旅游资源紧锁“深闺”,青壮劳力纷纷外出。
2018年,苏州苏高新股份有限公司和牙溪村结下帮扶情缘,该公司投资将牙溪村村民闲置房屋改造成精品民宿,打造以田园风光为韵、传统侗族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基的生态农场。
生态农场名声大振,引来都市人旅游,村民吃上“旅游饭”。当地通过土地流转、房屋租赁等方式,牙溪村107户居民每户年均增收1.8万元以上,同时,农场还提供了80余个村民就近就业的岗位。
牙溪村的发展,是万山利用生态优势引领乡村生态振兴的一个缩影。
人才振兴 激活乡村振兴动力
人才兴则乡村兴。
今年以来,围绕全区10个农业主导产业分别成立工作专班,全区64名农业技术人员选派到产业点上,给产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并成立武汉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乡村振兴工作站,利用高校高层次人才资源为我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采摘下来的食用菌不能碰水,也不能把菌棒膜扎破。”在敖寨乡中华山村食用菌大棚内,技术管理员姚珍英正在给村民讲解技术。
在“乡土”人才培养中,敖寨乡通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传帮带”的方式,手把手培育一批地方“土专家”,姚珍英成为其中之一。
按照“缺什么学什么,需什么教什么”的原则,万山区因需施教、因地施教,将教室“搬”到产业基地、示范户、田间地头、村民院坝。目前,全区开展“五类人才”培训培育3870人,其中农业农村人才培训培育500人、技能技术人才培训培育1032人。
组织振兴 实现乡村治理有效
今年以来,万山区严格按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要求,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通过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班子,有效推动了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转化升级。
现在,高楼坪乡小湾村每个月都要开一次群众代表会议,并要求村委会分管责任人向群众代表公开陈述各自工作内容及办实事进展情况。
“村里的决策我都积极参与,会上我们可以提出意见建议,我们也知道村支两委工作动态。”村民代表游忠萍说。
“整顿后的小湾村班子分工明确、制度完善,各项工作得到统筹推进,战斗力明显增强。”小塆村党支部书记吴培明说。
在推进乡村治理中,各村根据实际,也积极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鱼塘乡槐花村以党员个人为单位,实行党员积分评星动态管理,通过实名制贴标亮牌,积极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高楼坪乡青年湖村在大力发展农旅一体化基础上,将每月村务、村集体经济公开贴示,接受村民监督,形成持续共建、共享、共治的新局面。
此外,万山还通过设置“干群连心室”“综治中心”、成立“春晖社”等方式不断完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增强基层治理效能,乡村振兴的大好蓝图正一步步绘就。
文化振兴 树立文明乡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在万山镇,当地通过广泛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运用身边的“活教材”,让村民自觉摒弃陈规陋习。
丹都街道为社区设立光荣榜、荣誉榜、道德榜、红黑榜等方式,积极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和宣传教育,持续推进移风易俗。
“农闲时,就会来到这里,不仅丰富了农技知识,也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平日里喜欢阅读的敖寨乡两河口村民姚竣文已经成为农家书屋的“常客”。
敖寨乡对全乡7个农家书屋设有专职管理员,并坚持每天定时开放,进一步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此外,该乡还通过以乡、村两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平台,组建了10余人的“志愿者宣讲团”,广泛宣传厚养薄葬、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让移风易俗深入人心。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当前,万山正不断丰富和创新形式,组织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文明乡风劲吹万山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