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冬雨淅淅沥沥,乌江岸边云遮雾罩。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街道金龙村后山,管护空心李果园的村民忙得热火朝天,希望来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记者同志,你们要是春天来,满山满岭的李花开了,到处是风景;要是夏天来,空心李挂满枝头,家家户户摘果卖果忙。”村干部肖明华说,你现在来,我就给你聊聊金龙的变迁。
40多年前的金龙村,天晴三天就旱,每逢暴雨就成灾。村民最愁的是没米下锅、没钱花销。
为了吃饱穿暖,村民开始砍柴卖。上个世纪80年代,年轻的肖明华和大家一样,常翻山越岭砍回松木劈块,放在烟火上熏干后背到县城卖给饭店,解决一家人的基本开销,村里的年轻劳力有一半时间在砍柴卖柴。
砍柴卖柴能养活一家人?
“真的是越穷越砍,越砍越穷!”肖明华说,那时候家家都指望那本就不多的树,山上的树很快就砍光了。没有了植被的保护,一场场大雨冲走了本就不厚的泥土,村民逐渐陷入窘境,日子清寒。
上世纪90年代初,无柴可卖的肖明华只能把房前屋后的李子背到县城卖,没想到又甜又脆的空心李很受市民喜爱,他家的盐巴钱有了着落。
“再也不能这样活!”肖明华说,乡亲们多在房前屋后种有几棵空心李,尝到甜头的他和几个年轻人开始栽植李树苗。这却遭到老一辈人强烈反对,“千般生意眼前花,锄子落地是庄稼,李子能填饱肚子?”
紧随政策越来越灵活,肖明华和村里几个年轻人意识到特色种植才有出路,他们不顾老人的反对持续扩大空心李种植规模。
进入新世纪,沿河空心李名气越来越响,金龙村的空心李也相继投产,肖明华等率先种果的人家靠卖果先富了起来。从此,村民纷纷跟着栽种空心李。
这些年,在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项目扶持下,村民一边积极种植空心李,一边主动封山育林。村支书张正容说,金龙村森林覆盖率已达86.77%,空心李成了主要产业,现在全村有空心李1500亩,今年乡亲们仅卖空心李就收入150万元。
因“李”致富,因“李”兴业,因“李”而美!如今,金龙村一栋栋楼房掩映于绿水青山间,点缀着乌江岸边的风景……每一年李花盛开和采果时节,吸引着无数客人慕名前往“打卡”,八九家“农家乐”应接不暇,李树下充满欢声笑语。
“人气足,财气旺!如今,有人把金龙誉为‘乌江明珠’,村里集体经济有200余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1.2万元。”张正容一脸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