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龙乡村的那些幸福事儿
2021/12/13    来源:微铜仁     点击:858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开展,大龙开发区各行政村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相关扶贫政策的落地落实,让大龙昔日的贫困乡村变成如今的小康村、幸福村,人民群众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得到有效提升。

01.jpg

   年近七旬当老板   

马上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草莓采摘季,在大龙开发区南宁村的草莓种植基地,草莓种植户洪再明正在忙着打理草莓园,为草莓采摘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015年,64岁的洪再明决定结束外出打零工生活。凭借着自己在草莓种植专业户那学到的技术、经验,在村里租下三亩地,开始种植起了草莓,在家门口支摊销售,同时还吸引不少游客入园采摘。

02.jpg

果农洪再明在剪枝

“刚开始尝试种植时,我们遇到不少困难。比如如何分辨草莓是否长虫,这些核心技术别人也不会教我们。我就自己买书回来研究,结合实际慢慢摸索出了些门路。”说起起步阶段的困难,洪再明长叹一口气。

几年来,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探索积累出新,草莓种植方式越发绿色高效,草莓的长势越来越好。

03.jpg

长势良好的草莓

“现在有了6年种植经验,一般的问题我都能自己解决。如今,我的草莓棚从最初的7个增涨到了14个,种植面积达6亩,一年下来有10万多元的收入,自己当老板,比起外出打零工要强得多。”洪再明说。

04.jpg

   重拾农具促增收   

在九龙村、祥查村等地,大龙开发区合理整合土地资源,充分利用荒山荒地、撂荒土地、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土地等资源,大力发展大黄姜种植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助力群众就业增收。

05.jpg

大黄姜采收现场

“我是今年的4月份起,就在这里务工的,参与黄姜种植、除草、施肥、采收全过程,平均一个月能挣2000元左右。”双龙村村民张菊仙说:“人上年纪了,就只能干点农活,恰好村里有这个产业,需要工人做,我在这里既能挣工资,又可以照顾家,很不错。”

在大黄姜种植基地,运输车沿着产业路及时将刚采摘打包好的大黄姜运输到周边的市场,助力“黔货出山”,卖出好价钱。

06.jpg

丰收的喜悦

“今年是大黄姜种植采收的第一年,20多亩地,亩产量达5000斤左右,平均亩产值达1.4万元左右。”贵州大龙合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德龙介绍:“今年采收了近100万斤,产值达300万元左右。”

接下来,大龙开发区还将继续深化农村产业革命,按照“八要素”“六转变”要求,围绕“十二大”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各行政村产业,构建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乡村产业持续发展。

07.jpg

   依托资源开餐馆   

胜利村曾经是大龙开发区的一类贫困村,经过5年多的发展,如今已经是大龙富有侗乡风情的美丽乡村,成为镇村联动的示范点。初冬时节,走进胜利村,在冬日阳光的映衬下,青山、绿水、民居一派和谐景象。

08.jpg

胜利山庄

胜利餐馆,是胜利村第一家农家乐。前两年,何英在自家房屋里开起餐馆,凭着炒得一手好菜,店子在周边小有名气。却因家里人口多,地方有限,经营规模一直无法扩大。

09.jpg

胜利村群众畅谈发展变化

2017年底,堂侄李培容邀请何英搭伙做生意,何英有厨艺,李培容有场所,就这样两人一拍即合。次年7月,胜利餐馆更名为胜利山庄,在李培容家重新开张。

“我们既是老板,也是员工,一个人掌厨,另一个人打下手,忙的时候再临时雇人帮忙。”李培容对山庄现在的收入情况比较满意。“目前来店里吃饭的,基本为周边企业工地老板和工人。如今,我们也在摸索农家乐运营经验,开发地方特色菜品,提升厨艺和服务,为迎接大市场做着准备。”(郭秋月)

     | 铜仁市文明办

     | 安超

     | 张晓云

    田洪文